天补镇的教育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6:23:36
清末民初,天补地区的教育以私熟为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天补镇办起了第一所洋学堂——天补小学,民国三年至民国十七年之间,先后办起了利民、徐堤、桃源、高桥、培才、培蒙、崇仁七所小学,至解放前夕,全乡范围有小学17所,33个班级,43个教师,在校生1358人。
解放前中学很少,仅有明诚中学、黄氏中学、开敏中学3所。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了所有学校,改为公办,1951年改天补镇小学,合并为汇通区中心小学,1955年在天补镇西市黄家宅重建天补乡中心小学,由天补校、明德校、建华校,1982年,将原校舍迁至天补中学前面,共建校舍4排48间,1991年,中心校新建了一幢两层教学实验楼,先后将利民小学、徐堤小学、同心小学、天补小学、桃源小学、高桥小学合并到镇中心小学。2000年,建造了一幢四层教学大楼,2003年新建了一幢三层多功能办公楼,修建一个标准操场,至此,教育设施均全部达到上级规定要求。
初中教育始于1958年,地址在天补镇西部,开办时只有2个班级,1968年起增办了高中班,成为戴帽子高中。中学教仪厂创办于1974年,1975年底研制手摇发电机,并批量生产,1977年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产品鉴定会上被确定为定型产品。1980年,县革委决定改天补初中为完中,建立了党支部。
1958年,天补镇西三里(大石桥)办起了第一所农业中学,开办时有8个班级,14个教师,360个学生,1964年办了一个农机专业班,在全区6个公社内招生,1977年,该校增办了一个高中班,招收了两届高中生后停办,1983年,办起了一个建筑专业班,在天补范围内招生39名,1962年光荣村办起了光荣农中,一年后停办,1964年复办,1977年办了一个高中班,办了两届后停办,1962年,施秀兰在同心大队办起同心农中,1964年在合心大队办起了合心农中,1978年停办。1965年关正时、陈宝龙在抗美大队创办了培才抗美农中。1973年王德昌在宝兴大队创办了宝兴农中。完小也办起了戴帽子初中班,主要有利民、天补、徐堤、桃源等小学。
1968年,学制缩短,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高中、初中均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废除升学考试,改为大队、公社推荐制,1971年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1975年又恢复秋季招生制,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核,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1984年,乡党委创办了南通市第一所乡镇党校,地点放在乡政府会议室,由乡党委书记杨颖珍兼任校长,党委副书记郁伯香任副校长,刘成甫为专职教师,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村、企业及直属单位党支书、党员及建党对象、后备干部,培训时间一般为4天以上,党校创办后,连年获得相关荣誉,1990年,全省先进基层党校联席会议在天补党校召开,1989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先进基层党校,1989年被江苏省宣传部评为先进基层党校后,在1995年、1998年、2001年、2004年连续四次评为省红旗基层党校,同时在南通市两年一度的评比中,多次评为南通市红旗基层党校。
党校专职副校长王和平被评为2000——2001年度省优秀教员。
阵地建设中,乡党委十分重视,于1986年投入30多万元建造了一幢教育办公综合楼,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设置了图书室、办公室、活动室、阅览室等,1998年,又投入40多万元,建造了一幢多功能教学楼,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添置了课桌椅,为迎接省三年一度的检查评比,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拍摄了反映全镇党员教育成果的专题片《江海大地铸丰碑》,至2005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40期,培训人数25820人次,收集档案资料365卷,影像资料28册(本)。 农村幼儿班教育始于1974年,当时全公社32个大队办了30个,共有幼师60人,幼儿近千名,场地一般都借用民房,有的利用生产队仓库,设施间陋,活动场地小,无完整课桌椅,乡中心幼儿班于1978年创办,五年中一直借用民房,教学设施差,活动阵地小,1980年在县妇联和公社党委的共同努力下,办了两堂标准课桌椅,1982年暑期,搬进了中心小学内的新教室,1984年,乡政府拨出专款,在中心小学东侧建造了一幢新的幼儿院,添置了活动器具,到1985年,全乡幼儿班发展到29个,教师数发展到33人,学生人数达1741人,1997年9月,乡政府筹集资金异地重建了中心幼儿园,2003年10月幼儿园资产实行转让。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