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化办学什么意思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6:21:43
意思是:学区化办学是指在区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成片进行统筹,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
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分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改进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从而缩小差距,让同一学区里的“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
学区化办学是一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治理方式。学区化办学不同于集团化办学,不是重复和扩充同质化的优质资源,而是通过将同一区域内的若干所基础教育学校组建成一个学区,在学区内部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学区化办学的关键是使学区内教育资源相互匹配、资源共享,以实现学区教育组织内部或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具体而言:
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学区学校
没有学区教育的发展,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好的学区学校规划,也无法推进学区化办学。要探索形成学区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学区学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学区教育规划做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
对于学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要实施政策再倾斜,补齐其中诸多薄弱的“短板”,防止学区学校差别再扩大。在实施学区教育资源统筹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帮扶教育制度,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困难群体子女倾斜,从根本上弥补学校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
结合学区的实际情况重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这对于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学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应该看到,我国大多数地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改善学校办学物质条件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旨在缩小学区学校间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形成的条件性差距,而忽视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软件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学区的实际情况,拟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的下线和上线。下线作为底线,必须无条件严格遵守。
在此基础之上,具体的指标体系可以因地制宜,但必须涵盖硬件和软件,不能仅仅为缩小学校间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形成的条件性差距,而应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推动教师观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生活条件、学生综合素养、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尤其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统筹学区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具体来讲,可以在学区内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同时联合若干所薄弱学校建立学区。在学区内统筹教育资源,学校之间实现教师、图书、实验仪器等优质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资源的作用,使有限的教育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庞大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努力实现学区教育信息共享、教改成果共享和名师名校资源共享,让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网络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缩短学区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学区化办学是一种资源整合机制,是要让学区内各学校资源实现共享,建立一个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而不是办优质学校的“连锁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