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晏王弼的以什么为天地万物本原的学说被称为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0:04:04
何晏王弼的以什么为天地万物本原的学说被称为介绍如下:
何晏、王弼的以无为天地万物本原的学说被称为玄学。
何晏(公元一九〇---公元二四九年),字平叔,河南南阳人,是镇压黄巾起义的头子何进的孙子。著有《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公元二二六--二四九年),字辅嗣,曾任尚书郎。著有《周易注》、《老子注》。
何、王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神学目的论的形式,用“本与末”、“一与多”、“动与静”以及“自然与名教”、“言与意”等哲学论题,论证世界“以无为本”,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玄学。
何晏与王弼,用虚无主义的世界观说明客观世界。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何晏认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都是由超乎现实的“无”生成的。“无”是万物的主宰,它是无影、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他认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玄虚的东西,才产生了宇宙万物。
“有”所以为“有”,是由于“无”产生的;“事”所以成为“事”,是由于“无”生成的。他说:“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列子·天瑞篇》天地万物都是由它生成的,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它发动的。这种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是在王弼那里更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进一步发挥。
在王弼看来,事物有“本”有“末”。他说老聃的哲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崇本息末”。他认为“本”就是老聃哲学中的“道”或“无”。它是没有形象,不可见闻,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但一切有行迹的东西都是由它生成的,都要依靠它才能存在,才能发生作用。
它是万物或“有”的本源。所以他说:“凡有皆始于无《老子注》”并教人们一言一行都要抓住这个根本,只有这样,才能“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才能符合封建“道”的原则。
王弼根据每一事物都有一个“本”,推论出天下万物必有一个总的“本”,这个总“本”便是天地之“本”。这是他“崇本息末”的理论根据,并影响到以后的宋明理学。
王弼还从“体”和“用”、“动”和“静”的关系中,进一步阐述他的“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周易注》”,都是由不动的“无”决定的。“天地以本为心”,“本”就是“无”,表现在具体事物上,便是“静”、“体”、“少”、“寡”。
因此在“动与静”、“体与用”、“少与多”、“寡与众”的关系中,“静”、“体”、“少”、“寡”是“本”,是决定者;“动”、“用”、“众”、“多”是“末”,是被决定者。这个“本”体现在人事道德上,就是“无为”、“不争”,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放弃为改变经济地位作斗争,老老实实地服从统治。
在认识论方面,玄学唯心主义的特点集中反映在“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象”的谬论上。所谓“言不尽意”,就是说人们的语言不能如实地表达思想和反映客观实在的事物。
所谓“得意忘象”,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把握人的思想时,必须忘掉(抛开)具体事物、具体人,才能得到对它们的了解和认识。他把语言、具体事物、事物的规律完全割裂开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最后必然导致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王弼通过“少于多”、“寡与众”的关系,论证封建君主制度的“合理”性。他从“少”、“寡”是“本”的唯心论观点出发,在谁应当是社会的统治者的问题上,即认为“众不能治众,治众者之寡也”。《周易略例·明缘》意思是人民大众不能管理社会,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只有皇帝才能治众,才能成为国家的主宰。
这是为皇权、为君主制度提供理论根据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反动观点。他把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广大劳动人民说成是合乎法则的,是天经地义的。同时又指使统治者要用“以无为本”的思想去麻痹、欺骗人民,使之“无为不争”。
从多、少、众、寡的关系来看,若群众一旦陷入争执,“则己以一敌人,而人以千万敌己《老子注》”,那就危险了,甚至要垮台。这是他为统治阶级更有效地统治人民出谋献策,也反映了他们对人民力量的恐惧。
上一篇
什么是入学方式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