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古代金榜题名哪场考试

古代金榜题名的考试指:进士和帖经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经贴

唐初,明经科的考试方法只有“试策”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士子们为了更便捷地应试,不读经典,而是选择记忆义条。“义条”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经文集解的要点汇总。士子们只要死记硬背这“义条”,便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到了唐高宗时,高宗察觉到了这种考试方法有诸多弊端,便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规定明经加试帖经,十帖得六则合格。只有帖经合格,才能进行试策。有了帖经打地基,试策的要求便相应提高。朝廷以《周礼》《左氏》《礼记》等诸经的经文及注意设问,士子们不能仅靠“义条”答题,而需调取知识储备,辨明义理,才可通过。

开元二十五年后,明经设帖经、问义、时务策三项试法,帖经合格标准由十通六成了十通五,难度有所降低,但其仍是明经考试的第一个“门槛”。

唐朝科举中还有一些参考明经考试方法的科目,典型的如明法、明书、明算。和明经一样,这几门考查专业技术的科目考试时也将帖经放在最前位,只不过考察的“经”是唐朝律令、《说文》《九章》等专业书籍罢了。

总体而言,帖经在明经考试中是作为敲门砖的地位存在的,考查的是士子的知识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士子无法通过帖经考试,任他其他能力再强,也只能铩羽而归。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