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热原反应致热原理

热原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其耐热、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和可被特定化学物质破坏等。首先,热原具有极强的耐热性,能在60℃和100℃下保持稳定,但超过一定温度如120℃、180℃或250℃会显著降解。不同来源的热原对温度的耐受性有所不同,例如大肠杆菌产生的热原在低温下已不稳定。热原的分子量较大,约105~107,存于细胞外膜与固体膜之间,仅在菌体细胞裂解时释放出来。

其化学构造由蛋白质和磷脂多糖(LPS)复合构成,LPS是热原致热活性的关键部分。磷脂多糖的耐热性源于其结构,G-杆菌的热原活性最强,而G+菌、霉菌和病毒产生的热原则较弱且不耐热。LPS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磷脂A是亲脂性成分,能与血管壁结合,引发血管通透性和血压下降,进而导致休克。

热原致热的原理是通过LPS和前列腺素引发机体发热反应,这种反应能被水杨酸类解热剂中和。解热剂通过减少LPS的生成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阻止发热反应的发生。

检测热原的方法包括家兔法和鲎试验法。家兔法是各国药典认可的检测标准,检测结果与临床应用相符,但操作要求严格,需在恒定条件的动物室和实验室进行。而鲎试验法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已广泛应用于部分药物的检测,但可能会因药物因素产生假阳性反应,故仍需结合家兔法使用。近年来,定量测定热原的显色基质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热原检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扩展资料

临床上在进行静脉滴注大量输液时,由于药液中含有热原,病人在0.5~1h内出现冷颤、高热、出汗、昏晕、呕吐等症状,高热时体温可达40℃,严重者甚至可休克,这种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引起热原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注射液或输液器中污染的热原所引起的。热原的致热量因菌种而异,如革兰阴性杆菌致热能力最强;由于注射途径不同,引起发热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