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苏州评话有哪些艺术特色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传统曲艺形式,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进行徒口讲说表演,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2006年,苏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评话是用江苏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以前者为主。说书人以第三人称之表叙,故事中人物用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起脚色”。评话多为一人独说,偶亦有两人为双档的。演出注重说噱,并对人物事件评点议论,以史料时事穿插印证。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

苏州评话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口吻来统领叙述,中间插入第一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进行摹学。摹学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举止叫做“起角色”,第三人称的说演称“表”,第一人称的说演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也有用作念诵表演的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表演注重制造喜剧性的噱头,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又因演员在语言运用和“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有不同的风格流派。

苏州评话的传统节目约有五十多部,包括讲史性的《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俗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侠义性的《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俗称“短打书”,此外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记录了《三国》、《水浒》、《岳传》3部长篇书目,整理出版了曹汉昌的《岳传》、张国良的前后《三国》12册、潘伯英的《张汶祥刺马》和部分折子书。

苏州评话的节目形态多属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演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通常一部书能连说月余,长的可达一年半载。其艺术表现以单线顺叙为主,用“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的方法进行前后呼应,同时用不断设置“关子”的办法来制造悬念,吸引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编演了一批新书目,重要的有《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还出现了一些中短篇节目。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