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商高,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1:48:10
语言的魅力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内涵,使人感到亲切,对你产生好感、重视、甚至敬佩。为人处世最讲究随机应变,灵活应对。有句老人言说得好: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混迹在这个 社会 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话说对,把事办对,这样才有我们向往的幸福和成功。但把话说对,把事办对就需要我们看清形势、揣摩出事情发展的方向。
现实中的很多人,他们吃苦耐劳、努力奋斗、忍受孤独,却始终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不仅仅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没有看准并抓住时代的趋势。
无数人用事实证明,抓住风口借势腾飞的人,靠的并不是运气,还有眼光和实力,不会借势的人只会蛮干,即使累死半条命,效果依然甚微。
老子《道德经》云:“善言,无瑕谪。”
会说话的人,不会留下瑕疵。说话办事要懂得察言观色,口才靠智慧驾驭,语言有味只是一个方面,重点在于解决问题。
说话不看势头,办事不看风头,就说明我们或狂妄自大,或迂腐刻板,这些都是不利于我们的-想横行天下的结果就是我们寸步难行。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不是要我们摇尾乞怜,而是要我们掌控生活;也不是要我们只顺遂别人的心愿,而是要我们平衡好自己和别人的利益。古今中外,成功人物,莫不如此。
一次朝中会餐,寇准不小心把胡子沾上了汤汁。丁谓一片好心地站起来,慢慢替他擦拭干净。而寇准却认为丁谓这是有意巴结:竟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讽刺丁谓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上级擦胡须的吗?”
丁谓自此记恨下寇准,“全力倾构(诋毁)”,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臣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寇准,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随之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寇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
作为下级的丁谓自然感到颜面尽失。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说话太直,不懂得“迂回”的艺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相传明皇宫里最大的奉天殿大殿墙上还有这位皇帝亲笔绘的《大明江山图》呢。
奉天殿盖好后,朱元璋看见大殿内墙壁光滑如镜,心想这么好的殿壁,一片空白也不好看,得来一点实在的。那画些什么呢?美女?不行,美女可使人堕落;神仙鬼怪?这皇宫岂不成了庙宇道观。
对,应该画一些激励人们奋进向上的内容,于是他想到了大明江山一统,应该叫人将它画出来,让子孙后代也能见到祖先创下的基业。
他派人将当时在江南地区较有名气的文人画家周玄素叫来。周玄素接到谕旨,心如小兔那般跳,因为在他之前有好多位文人画家都因为画的不合朱元璋的口味而被杀头,这次轮到他了,而且这一次题材太大,太有政治风险了。大明江山什么样子?哪能随意画,朱元璋什么人?稍一不慎,就会满门抄斩。
周玄素一边跟着宫中来使进宫,一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反复地思索如何应对眼前的这一场劫难。周玄素是苏州人,他身上具有苏南人特有的灵巧与智慧,脑筋一转,想出主意来了。
当周来到奉天殿见到朱元璋时,拼命地磕头。在朱元璋说明了召他来的本意后,他机敏地回答说:“小民来自偏僻的乡下角落,孤陋寡闻,没有机会饱览大明帝国美好的江山。大明江山是皇上您横枪跃马、南征北战一手打下来的,这大明江山图最好还是皇上御绘一幅草图,小的再艺术加工一下。”
朱元璋一听,觉得周玄素讲得在理,于是拿起了笔,按自己的想象在殿壁上画了起来。不久草图成了,他就叫周玄素修改润色。谁知,周玄素又扑通一下子跪下了,拼命磕头:“陛下已经将草图绘制好了,小的更不能动笔了!”
朱元璋火了,心想这个滑头竟敢忽悠到皇帝老子的头上,真是胆大包天,于是命令将周玄素拉出去砍了。谁知周玄素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要杀小的还不方便?!只是小的有几句话要讲,你让小的把话讲完了再杀也不迟。”
周玄素接着说:“大明帝国的江山是皇上定的,其他人怎么能改动呢?若改动了,那就是不吉祥了。”朱元璋听到这个话转怒为喜:“对啊,大明江山是我定的,我是大明帝国之主,这大明江山图除了我朱元璋还有谁能动,谁能改?”
于是朱元璋笑着离开了,奉天殿里便留下了朱元璋的真迹——《大明江山图》。不过,是真是假,明故宫已毁,无法实地考证了。
周玄素靠自己的智慧,终于躲过了这场暗伏的灾难。
周玄素的“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周玄素作为一名宫廷画师,使命和任务是为皇帝作画,也就是说只让朱元璋一个人高兴就行了,这是他的最终目的,至于画是谁画的,画了多长时间,画得效果怎么样,这都是无关紧要的。而周玄素确实这样做了,也体现出了他的智慧如果周玄素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画,就难免会出岔子,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周玄素在请朱元璋作画的时候,一直以“微臣”自居、以“才疏学浅”自比,这就很好迎合了皇帝的势,一个人和皇帝比“势”,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更聪明之处是周玄素在朱元璋大致画完后,就不再润色。只要一动笔,就很有可能出事,而一出事,满门抄斩不是没有可能。
在这件事上来说,朱元璋的高兴是终极目的,周玄素顺势请朱元璋作画,又顺风一笔未改,朱元璋自然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当然,周玄素想成为一名大画家,那就另当别论了。
毛主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我们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不能死搬硬套,一概而论,否则不仅会闹得尴尬,还会惹来麻烦。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代表着人的一种自我认知能力,就是说这个人能了解自己的马力,掂量出自己的分量,不做狂妄的事;也代表着人的一种智慧,及时观察清形势,做出调整,随机应变。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的人肯定不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他们对内、对外都看得很清楚,做事很合度;也肯定不是自卑懦弱的人,他们消醒而自信,懂得双赢。
古人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说话看“势头”的“势”,是“情势”的“势”,“形势”的“势”,而不应该理解为“势力”的“势”,办事看“风头”的“风”,也是“趋势"、“情理"的意思,而不是“煽凤点火”的“风"。
《增广贤文》里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意思是,顺应规律和趋势的人会日渐昌盛,违逆规律和趋势的人会走向衰亡。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这样才能花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好的结果,否则就有可能背道而驰,即便花费很大的努力却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宋朝最年长的宰相是谁?
答案是:北宋名相文彦博。1086年,文彦博第三次被高太后任命为宰相时,已是80岁高龄。1090年退休时更是84岁了。可谓北宋政坛“常青树”。
文彦博任成都知府的时候,某日雪夜,接待宾客相 聚宴饮。这天特别寒冷,当值的一些士卒心怀不满,把 官衙门前的井栏拆掉点燃,围在一起烤火取暖。带班军官处置不当,情急之中口出污秽辱骂士卒,士卒们暴怒起来,与军官发生了激烈对抗,眼看一场兵变一触即发。
军官急忙派人向文彦博禀报,举座为之色变。文彦 博却异常镇静,一边嘻嘻哈哈向客人敬酒,一边若无其事地说:“天寒地冻,他们穿得单薄,愿意烤火,就痛痛快快烤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说完,继续与客人们谈天说地,开怀畅饮。军官传达了文彦博的指令,寻衅滋事的 士卒一下子泄了气,双方的对峙立时化解。
第二天,文彦博追查出带头寻衅滋事的士卒,依军法处以杖刑,将其开除回家。一场可能发生的兵变风波,就这样悄然化于无形之中。
为人正直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君子待人真诚,做人厚道,但这并不等于是说话直言直语,不讲求策略。只要能达到我们一开始的初衷,不一定非要“有一说一”。侧面迂回的路线往往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是充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顾及他人的感受,以最柔婉的方式向其传达“话外音”。
汉语里面有两个词语“因材施教”和“因时制宜”,前者说的是对象问题,即针对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后者说的是时机问题,即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反省(自省)的能力,都会对自己的言行和判断进行反思。因此,我们在劝说他人时,不仅仅要站在理的角度上,同时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委婉地劝说。
只要能达到让对方心里明白,并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的目的,又何必采取伤人又伤己的“直线”方式呢?兜个圈子拐个弯,跳离直来直去的模式,以彼此沟通中的“最大公约数”为基点,突破沟通的障碍,达到畅通无阻。
中国的太极拳之所以奥妙无穷,在于它能顺势而为。一只拳头打过来,你如果迎上去,硬碰硬,你也会受伤,而如果我们顺势一拔,再回击过去,我们完全不会受伤。这就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奥妙之处。说话做事也一样,我们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才能风轻云淡,事半功倍。
上一篇
备案制教师报考条件
下一篇
崇州骑车到西南交大怎么走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