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9:10:01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是研究色彩如何相互作用,以符合人们的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科学。色彩构成涉及三个要素:光学要素(明度、色相、纯度)、存在条件(面积、形状、肌理、位置)和心理因素(冷暖、进退、轻重、软硬、朴素华丽)。在设计中,运用逻辑思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产生恰当的色彩构成。自然界中的配色是最优秀的配色范本,通过观察和理性提炼,我们可以获得所需的设计元素。色彩混合对效果有很大作用,通过它,可以实现物体的透明度,例如玻璃、水、窗户等。
Alpha是混合的基础,色彩由RGBA表示,A代表透明度。A值为0代表完全透明,1代表不透明,0到1之间的值可以调整色彩的透明度。混合时,要记住两个不同的颜色:源色彩(用来参加运算)和目标色彩(已经存在于缓冲区)。混合就是进行两个色彩的运算。
色彩构成三原理包括色彩的印象方面、色结构方面和色彩构成的原则。色彩的印象方面指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色彩的规律,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心理的反应。色结构方面美的结构是决定美的独立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表现。色彩构成的原则包括图形色和底形色、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色的平衡等。
色彩定义指出,看到的色彩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牛顿的光谱实验表明,能产生色觉的光只占电磁波中的一部分范围。单色光和复合光是指光谱中分散的光谱和单色光聚合而成的光。
色彩的产生包括光源光、透射光和反射光。光源光是指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透射光是指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色彩分为无色彩与有色彩两大范畴。无色彩指无单色光,即黑、白、灰;有色彩指有单色光,即红、橙、黄、绿、蓝、紫。
色彩的三要素包括明度、色相和纯度。明度在无色彩中最高为白色,最低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物特征。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色相环在从红到紫的光谱中,等间的选择5个色,即红(R)、黄(Y)、绿(G)、蓝(B)、紫(P)。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成度,混入白色,鲜艳度降低,明度提高;混入黑色,鲜艳度降低,明度变暗;混入明度相同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明度没有改变。
色彩表示分为混色系统和显色系统。混色系统分为色光混合与色彩混合,显色系统则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的比较标准。
色彩混合包括原色、色彩的加法混合、色彩的减法混合和中性混合。原色是指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分为色光的三原色和色素的三原色。色彩的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色彩的减法混合指色素的混合,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
色彩心理包括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和颜色的表情。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颜色的表情是指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