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在计算机工作站上用人机对话做地震资料的解释有何优越性

以前,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是靠手工完成的,解释专家趴在长长的工作台上,用各种颜色的铅笔和橡皮反反复复地在图纸上勾画着、修改着,直到做出一张张构造图或反映储集油、气地层各种特性的图件来为止。这种工作方式费时费力,十分艰辛。最早的二维地震勘探一般一个工区只做几条地震测线。以后,二维测线越来越多,一个工区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测线。特别是在三维地震方法推出来以后,一块一百平方千米的三维地震工区就有上千条测线以及一千多个水平切片,比原来二维地震资料多出成百上千倍!如果还用手工方式工作则需要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如何消化、研究这些资料就成了当时的最大难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小型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编制了专门用于解释的软件在计算机上运行。这样,就可以把大量的地震数据储存到计算机中,当解释专家发出指令时,即可由计算机精确快速地运算,最终产生出所需要的各种图件。这种设备叫人机对话解释工作站。它主要是由一台小型计算机和两个屏幕组成,解释人员用专用的解释软件在屏幕上进行解释。

解释工作站的两个屏幕显示图像,人们可以在屏幕上做解释工作目前,全国各油田、石油物探单位、科研院所及石油院校都有了解释工作站,解释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实践证明,用人机交互解释工作站做地震资料解释的优越性是十分突出的,首先可以用它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处理工作,以改善地震资料的质量,满足解释需要;其次,通过解释工作站可以使用更多、更全的资料,绘制出更多、更细、更准确的各种图件,屏幕上的彩色图像有利于解释,据此画出的彩色图件更加直观、生动,提高了地质解释的质量;另外,整个解释过程所需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目前,在引进这项技术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了解释软件的研制并已推向市场。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