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观澜书院川沙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嘉庆十五年(1810年),当时的川沙厅同知周垣在东南城墙处建立文昌宫,意在提升当地教育水平。面对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道光十四年(1834年),厅同知何士祁积极投入,捐出一千两银子,在文昌宫右侧建成了二进十五间学舍,即观澜书院。书院接纳城内外聪颖学生,官府提供“膏火”资助,并设有奖励机制,以鼓励优秀生徒。

黄炎培,近代川沙教育界的翘楚,对观澜书院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黄炎培幼年贫寒,但通过两位叔叔的教育和外祖父的私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光绪年间,他受到沈毓庆的鼓励,考入南洋公学,并在蔡元培、张元济等人的指导下进步。学潮退学后,黄炎培秉持蔡元培先生的教诲,致力于家乡的教育改革。

清政府发布《高等中小学堂章程》后,黄炎培与张志鹤等人共同努力,将观澜书院改为川沙小学堂,尽管面临阻力,他们仍前往南京向张之洞投文争取,最终获得批准,川沙地区有了第一所公立小学。黄炎培在艰难的初期,亲自授课且不领薪水,靠着文章酬金维持生计,还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解放后,观澜书院更名为“川沙县城厢中心小学”,随后经历多次更名和行政区划调整,先后为川沙县城厢镇小学、浦东新区城厢小学,直至2004年正式定名为浦东新区观澜小学。观澜书院见证了川沙地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成为浦东新区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扩展资料

观澜书院位于湖南省资兴市七里镇柏树村铺上组,是当地曹氏之家族书院。创立者为曹行锡,行锡公为南宋绍定年间进士,官至巴州刺史。据曹氏族谱记载,正是行锡公将家族从衡阳迁至资兴七里。为教育曹氏后代,在今资兴七里柏树村创立曹氏之家族书院。书院建立的准确时间应为1231年。曹氏族谱中所载《重修观澜书院纪实》碑文,其中明确提出:“斯堂经始于绍定辛卯”。绍定为南宋理宗年号,经查"绍定辛卯"即为绍定四年,也就是公元1231年。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