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韩语爱好者,不知韩语是谁发明的,像日文一样,跟中国取经的吗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09:49:52
1446年的朝鲜世宗大王时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作为中国附庸国的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比较强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国民的处境,作为一个想要发展民族文化,推进国家独立的朝鲜君王,世宗开始苦思冥想,梦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让普通的朝鲜庶民也可以轻松驾驭朝鲜的语言。
毋庸置疑, 发明训民正音的世宗大王是韩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虽然世宗大王是600年前的人物,但其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 韩国最主要的货币1万元上始终是世宗大王,无人能撼动他在韩国人心目中NO.1的地位。
那么在世宗大王发明韩语之前,朝鲜半岛的人们说的是什么语言呢?他们说的还是韩文, 只不过这是古代韩文。 现代人说的和古代人说的韩文是不同的,据说有一次韩国人请主持人读一下古代的韩文, 结果主持人也无法准确读出古代韩文。这里说的古韩文是大约1000年前在朝鲜半岛使用的语言, 而现代韩语的基础是1443年的训民正音。
古韩文是口头上流传的,而没有文字。 当时的朝鲜是没有文字的国家, 重要的文档都是用中文记录。 不过绝大部分老百姓是不会说也不会写中文的,因为他们没有渠道学习中文。 老百姓会说话,但目不识丁。
有时古朝鲜人会将中文和韩语发音中发音类似的字用来做为文字, 也就是用中文表示韩语。 其结果就是古朝鲜人用的中文和真正的中文意思上有出路。 这在现代韩语中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据传,在训民正音之前的新罗**也出现过一种文字叫“吏读”,是为了各级官吏们可以了解中央的政策发明的。 因为政策很难口口传给各级官吏们,势必需要文字来准确传达。事实上, 这个“吏读”也是利用了汉字。
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 世宗大王发明韩语是一件划**的事件。 可以说训民正音奠定了此后韩国600年文化的基础。 试想,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该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呢? 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我们就知道为什么韩国人是如此地推崇世宗大王, 因为他确立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基础。
我也是无比敬佩世宗大王,他在朝鲜半岛的地位好比孔子在中国的地位, 是无人能超越的。
高丽时代以前,朝鲜只有贵族有姓,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无姓。高丽第四代王光宗时期,科举制度传到朝鲜半岛,参加科举者必须有姓名,因此,这时不仅是贵族,平民百姓也逐渐开始有姓了。朝鲜王朝时期整理民间的姓氏并编写了《东国舆地胜览》,其中《姓氏条》专门记载姓氏的来源,把姓氏分为土姓、属姓、人姓、来姓、次姓等20多类,姓氏的规范化、地方化使下层百姓都有可能有了姓。
至高丽末期,上层社会都有名有字,而平民百姓的名则五花八门。有以出生的时间和地点起名的,如二月、七夕、甲辰、冬至,在路边生的叫行吉,在田边生的叫田女,在厨房生的叫橱孙等。以出生顺序起名的,如长男、又男,双胞胎叫先童、后童。以出生时的特征起名,长得结实叫将军、弥勒或亿尺、亿之,生下来有痣叫点顺、点卜。也有以象征意义起名的,如象征吉祥、福寿的叫寿全、福童、命吉、百龄,象征有才能叫才童、奇得,象征财运叫千石、万石,形容威猛的男孩叫虎童,漂亮的女孩叫樱桃、兰实等。由此可见,封建时代的韩国上层社会与平民百姓的名字是不一样的,上层社会的名字都是模仿汉族人名字的汉字,而平民百姓有用汉字起名的,更多的是用固有词起名。
到了近代,不仅上层社会,平民百姓的名字也绝大多数用汉字,名字与其内涵也统一起来,没有什么贵贱之别。现在朝鲜半岛老年人的名字大都带有宗教色彩的痕迹,如张永运、成灵光、尹潽善等有着浓厚的佛教痕迹,李忠国、朴淑子、崔贞姬等则带有儒学的色彩,而金五道、朴七星、韩成一等则具有道教味道。现代人起名讲究吉利响亮、望子成龙,如用龙、虎、鹤等动物名表示威猛,用杰、昌、福、吉等表示幸福吉祥,用日、浩、哲、权、雄等表示响亮。妇女则多用姬、淑、惠、顺、英、玉、花、京、福、子等起名。
《大长今》剧中频频使用的大量文字,乃至闵大人教穷苦孩子识字时的文字,全是汉字。电视观众看到这些除了感到亲切惊喜之外,不免要问,古代朝鲜半岛没有自己的文字吗?现代的韩文又是怎样来的呢?
古代的朝鲜半岛,举凡礼制、政治制度、经济、科技、艺术、风俗等,均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自古以来,朝鲜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以儒学为治国之道,建立集贤殿,集中著名学者从事语言、行政、科学、音乐和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他在1443年创制,1446年颁布实施朝鲜文字,朝鲜民族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因此,世宗被誉为朝鲜半岛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为了解决一般百姓的读书问题,世宗发明了韩文,颁布了《训民正音》,后来韩文成了现在的南北朝鲜语言的主要形式。
《训民正音》里的韩文包括17个子音(相当于汉语的声母,英语的辅音)和11个母音(相当于汉语的韵母,英语的元音)。因为当时韩文的使用对象是一般庶民百姓,所以被一些有学问的人贬称为"谚文",意思是俗语、俚语。据野史记载,有一天世宗大王看见窗棂突发奇想,以这些窗棂的形状创造了朝鲜文字,并取名"韩文"。实际上,韩文是由汉字的笔画演变而来,但是给每一个笔画赋予了发音,2-4个笔画(少数字为6-8笔)组成一个方块字,可横写也可竖写,见字就可以拼出读音。既可以用来标示汉字词也可以表示固有语。韩文拼写简单,很容易掌握,只要会讲韩语,几天就可以读书看报了。所以,朝鲜半岛几乎没有文盲。
韩文的发明并没有排斥汉字,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文也不可能取代汉字的地位。在创制韩文的过程中,朝鲜学者先后13次前往辽东,向谪居在那里的明代翰林学士黄瓒请教音韵和发音的表记。尽管如此,韩文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当时的崔万里等学者提出:"放弃汉字使用谚文,违背了恭敬中国的思想,等于承认自己不开化。"有关韩文的公告《训民正音》在韩文发明后的第三年才得以正式颁布。
虽然近代以来韩文逐渐取代了汉字,但是朝鲜语中的汉字词却无法被取代。朝鲜语中的汉字词大部分来自古汉语,像车站称为"驿",书称为"册",酒杯称为"盏"。而且由于韩文发音比较少,几个汉字只有一个韩文相对应,只用韩文经常不能将一些同音词汇的意义区分出来,完全使用韩文容易产生混淆,有些词汇不标明汉字就不知道确切的称呼。所以在韩文创制之后的几百年里,朝鲜半岛的语言书写形式还是以汉字为主,后来汉字、韩文混合使用,汉字词使用汉字,其余使用韩文。这种混合型文字形态渐渐成为朝鲜半岛通用的文字形式的主流。但在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以前,官方文书,典籍制作、科举取士仍使用汉字。
在历史上,只有少数政权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才会写汉字,科举考试以及各种正式文书都通用汉语,所以认识汉字的多少成了评价一个人学问高低的标准。对于当时的朝鲜人来说,汉字确实是太难了,后来注解汉字的字典被称为"玉篇",有人解释是因为汉字太难学,所以汉字就成了与玉同价的宝贝了。
上一篇
恢复已取消的成绩
下一篇
云南红河自驾环线攻略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