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词,这位绝世美女的一生又如何呢

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吴越两国互相攻伐。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作为人质进入吴国,尝尽人间疾苦。三年后,越王归国,卧薪尝胆以洗清雪耻。越王集思广益,指定灭吴的计划,几经寻找,找到西施和郑旦两位美女,在经过三年的歌舞礼仪的学习后,献给了吴王。

西施天生丽质,其父以卖柴为生,母亲以浣纱为生,西施自幼便浣纱,世称“浣纱女”。面对国破家亡之痛,西施作为青年女子,承担了兴越灭吴的一部分责任,一定程度上做出了自己最大的牺牲。

最终越国灭掉了吴国,而西施的结局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其中以“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之说,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这种说法就体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和“英雄美人大团圆”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理想的结局,满足了大众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西施”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符号,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重,象征着各种意义。

关于西施的记载,首先散见于先秦诸子百家。《墨子》云:“西施之沉,其美也。”两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史册地志,记载西施、郑旦的不胜枚举,多有浓墨重彩之笔。

西施之美是有一定文化意义的。在《慎子》中,西施是天下最漂亮的女子。在《庄子》中,西施之美颜玉容被描写得栩栩如生。从而得到了“东施效颦”等成语。

西施还对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不少作品以栩栩如生的文字塑造了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就借西施之美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拂风”。

总的来说,西施的一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西施”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对文学、影视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