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错误的是哪一项

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错误的是血液凝固的实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液体变成不流动胶冻状凝块的过程)一般指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血液凝固的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接触到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凝血因子12结合到异物表面并被激活,被激活的凝血因子12又将激活凝血因子11并进一步促进凝血因子12的激活,从凝血因子12结合到异物表面到激活态凝血因子11生成的过程称为表面激活,此过程还需高分子激肽原作为辅因子加速。

内源性凝血完全依赖血管内的凝血因子,使因子10激活的过程参与的酶较多,凝血过程较慢。外源性凝血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III,使因子X激活,参与的酶数量少,凝血较快。

除凝血因子3、4、5和凝血因子13中的一部分外,其他的凝血因子均由肝脏合成。有的人由于基因缺陷,导致某些重要的凝血因子合成出现障碍,从而引致凝血障碍,导致血凝时间延长,这种疾病就是血友病。凝血过程需要多种要素参与,例如,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维生素K。

纤维蛋白形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激活ⅩⅢ为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完成血凝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过程,多处存在正反馈作用,一旦启动就会迅速连续进行,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凝血止血效应。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