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查历史上因沟通失败的而造成恶果的案例

1、南京条约:1842年,英军抵达南京后,两江总督牛鉴寻求和平。8月8日,伊里布作为代表与英方接触,多次协商。钦差大臣耆英抵达后,璞鼎查威胁攻城,双方在静海寺多次会谈。8月17日,江宁布政使黄恩彤与马儒翰确定了条约内容,22日道光帝批准。谈判中,耆英未反驳英方要求,鸦片问题仅同意后再议。英方期间登舰,璞鼎查亦上岸回访,但英军抢劫未停,触发最后一战。

2、辛丑条约:1901年,为求得列强宽恕,慈禧发布上谕处罚祸臣。刘坤一等为慈禧辩护,将战责推给载漪。清廷与重臣的态度让列强认为慈禧已驯服,决定支持其政府。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廷与11国公使签署《辛丑条约》,共12款,19附件。

3、望厦条约:1844年,美国要求与英、法、荷联合对付中国。鸦片战争后,美派加尼率舰队来华,要求最惠国待遇未果。美国总统泰勒咨会国会,派遣顾盛来华,要求平等通商。1844年6月,耆英与顾盛在望厦村会谈,美方采用讹诈手段,耆英接受其草案。7月3日,签订《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因地点称《望厦条约》。

4、天津条约:谈判中,英法代表态度强硬,蛮横要挟,清朝统治者头痛于公使进京、通商口岸增开、外国人入内地等条款。清朝担心太平天国而非外国侵略,因此让步。最终在英法联军胁迫下,不得不屈服。

5、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克天津、占领北京,咸丰帝逃至热河,任命奕欣为全权议和大臣。英法联军占据北京安定门,抢劫圆明园。清政府无抗争,接受英法条件。10月24日,奕欣与英代表额尔金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同时批准《天津条约》。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