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道层次的五十二位次具体是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3:29:28
大乘菩萨的阶位从自发菩提心开始,到成就佛果结束,共分为五十二个阶段。以下是各个阶段的名称:
1. 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2. 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3. 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
4. 十回向: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5. 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6. 等觉
7. 妙觉
如果去掉等觉位,则成为五十一位;如果再去掉十信位,则成为四十一位。唯识家提出四十一位的说法,认为十信位包含在初住位中,等觉位是第十地的满心,不应单独列出。然而,唐代的圆测主张十信有两种含义:(1)位地的十信,这是在十住位之前的方便位;(2)行解的十信,指初地以上都要修的十心。如果取位地的十信,则可以成立单独列出十信的说法。慧沼在《唯识了义灯》卷七中反驳这一观点,认为十信虽然在初住位中,但非常难以达到,因此只是单独提出来说明,并不作为独立的位地。智周在《大乘入道次第章》中也提到,如圣教所说,地前的四十心,单独列出十信,但这是因为初发心难能可贵,所以单独提出来,四十心如果总体计算,实际上是三十心。关于等觉位,《唯识了义灯》认为等觉位属于十地满心,不应在满心之外单独列出。出十地满心之后,没有等觉住多劫的说法,因此不单独列出十信和等觉,只设立四十一位。
华严家提出的观点,依据《五教章》卷下所述,在大乘始教中,直进教设立五十二位,即单独设立十信位。这个观点依据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的内容,提到有四种行人,分别是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这四种行人是为了菩萨圣道有四种方便,因此有四人,如同须陀洹道前有四种方便。《探玄记》卷四又引用了《佛性论》、《仁王论》等书籍来支持这个观点。
关于五十二位中的不退位,有七住不退、十回向不退、初地不退三种说法,这是因为根机有上中下之别。终教大乘设立四十一位,是因为十信只是行,而且未得不退,因此不单独设立,如《璎珞本业经》提到“常行十心”,《仁王经》卷下提到“略行十心”。这是根据《仁王经》所说的“习忍以前的菩萨,有进有退,犹如轻毛”而设立的。终教教义较高,不需要像小乘教义那样,因此不单独设立十信为位地。圆教中,同教一乘包含小乘、三乘等行位,而别教一乘的行布门虽然设立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妙觉的顺序,但在圆融门中,一位具有一切位,十信位满即可成佛。天台家在别教中设立五十二位,其中《璎珞本业经》的说法最为全面,被广泛采用。《璎珞本业经》将信、住、行、向、地、等、妙七科收束五十二位,合并为凡圣二者。前四为凡,后三为圣。在四凡中,‘信’是外凡,‘住’、‘行’、‘向’是内凡,又称三贤。在三圣中,‘地’、‘等’是因,‘妙觉’是果。圆教借助别教的五十二位说,并加上《法华经》的五品弟子位,共为八科,以显示其位次。
上一篇
滑稽的英文funny
下一篇
部队卫生员是干什么的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