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th化竞国初有机部分解析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1:57:43
在痛苦高数之后,做点有机题活跃一下思路(当然因为是随手做的,也没有关于每一道题都去查对应的文献(貌似已经有佬把所有文献扒出来了),难免有错漏,欢迎各位的批评指正。
首先是第八题:
考察了碳正离子的相关反应。根据烷基的超共轭效应,远离环丙基的双键部分呈现稳定碳正离子状态,与氢离子结合并生成碳正离子。由于三元环的不稳定性,又发生一步扩环生成四元环,以及二级碳正离子,最后负氢迁移,生成更稳定的三级碳正离子。溴离子进行捕获。
考察了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异丙基和环丙基都是ERG,判断两者中哪一个给电子能力更强,对应的取代苯甲酸酸性就更弱。实际只有氢起到较强的超共轭效应,而环丙基由于香蕉键的存在,对苯环有更强的给电子共轭效应。因此C的酸性最弱。
考察了羰基 [公式] -H的酸性。羰基 [公式] -H呈现酸性是因为当 [公式] 键与羰基垂直时产生的负离子能被羰基的 [公式] 轨道因共轭稳定,而具有最小的反应能垒。前者的结构中 [公式] 键的转动被甲基所限制,可发生攫氢的构象为优势构象,无需额外能量。
考察了异头碳效应。基础有机化学中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子效应,由于杂原子的孤对电子填入(这里是 [公式] 的电子)填入邻位离去基团的 [公式] 轨道,削弱了其键级,使其更易离去。溶剂解是 [公式] 反应,此时碳正离子的形成是RDS(决速步),当[公式]与[公式]的重叠越好,-OTs便更容易离去,A中存在更好的重叠关系。
考察了Thorpe-Ingold效应。一个较通俗的理解是由于偕二甲基带来的位阻,使得Y优势构象转变为易于反应的邻交错构象(gauche configuration)。
接下来是第九题:
考察了苯环三氟甲基化的实现的机理问题。首先考虑分子式的变化,多了一个 [公式] ,三个 [公式] ,三个 [公式] 和一个 [公式] ,考虑到体系内有DBU作为碱,A与B均为盐,我们有理由猜测B为DBU质子化的盐(但阴离子暂时不能确定)。分析底物结构,吡啶是一个缺电子的芳环,吡啶-N-氧化物为高活性试剂,使用[公式] 作为活化试剂,通过反应得到中间体A。接着被氧化剂氧化,苯环上的[公式] 以质子形式离去,得到上图中的阳离子中间体。最后是羟基引发的三氟甲基的迁移,得到三氟甲基化的产物。
考察了Claisen重排和Alder-Ene反应。左侧结构为烯丙基乙烯基醚的结构,通过Claisen重排反应得到中间体A的结构。分析从A到B和C的转化过程,氢的移动方向发生变化,本质上还是Ene反应。最后的问题是画出反应的TS。选择船式过渡态是基于原文献的描述。
考察了 [公式] 反应的机理。生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可以转化为一个不稳定的环戊二烯阳离子,它是反芳香性的,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式] 途径的过渡态能垒。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发现6-甲基富瓦烯氯发生反应的活化焓尤其小,因此发生的也是 [公式] 反应,但具体的反应机理需要我们通过题目的提示来判断。
最后是第十题:
一个简单的共振式书写问题。从题给示意图中,我们能发现当Y为ERG时,在共振式中Y显示 [公式] ,而Z显示 [公式] ,Z的电负性越强,越能稳定负电荷,呈现出更强的端基效应,选择 [公式] 。磺酰胺具有比普通酰胺更强的吸电子能力,[公式] 键弱而使得 [公式] 键有更多双键成分,不易离去。端基效应减弱。关于端基效应和分子编辑技术的联系,反应中脱去了一分子氮气,让两个氮原子连接在一起。二苄胺中的氮原子是亲核部分,另一个试剂中氮原子与多个吸电子基团相连,做亲电部分。反应中脱去离去基团,然后对阳离子进行加成反应,最后芳酰基离去,得到二氮烯中间体。断裂 [公式] 键,生成双自由基,并迅速结合得到产物。
上一篇
电工安装计入什么科目
下一篇
调鸡尾酒的技巧有哪些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