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康复心理学发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概述

定义

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康复心理学的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并逐渐适应残疾现实,挖掘他们的潜能,重新回归社会。

内涵

主要研究疾病康复者心理变化的规律性,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使患者重新保持其心理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平衡等内容。

康复心理学的产生发展

康复心理学是在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康复机构,使康复医学得到迅猛发展。康复的目标也由只重视器官、肢体等生物功能方面向完整的人(心身并重)的整体功能的康复转变,并提出了由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构成的全方位的康复体系。

康复心理学得以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促使康复心理学出现的条件是:

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

这就是说,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的服务对象不再仅仅是病人,还应包括健康人和长久以来被遗忘、被忽视了的残疾人。医学服务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治愈伤痛,而还应保证人类的健康与幸福,以提高人类的生存素质。服务的方式,是要对人全面负责。健康时要防病、生病后要治病,对疾病后遗的残疾和不幸要给以康复处理。为此,在医学领域内便出现了健康医学、康复医学,健康心理学和康复心理学也应运而生。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康复心理学创造了发展的条件

在物质文明有了一定提高的时候,人类更加重视精神文明。首先就要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道主义和提高人的素质。在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事业已走向与社会福利事业相结合的道路。这种世界趋势启示我们,应当去关怀那些不幸的残疾人和病后伤残者的处境,尽力改变他们的不幸现状。为此目的,也促使了康复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的发展,为康复心理学提供了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康复心理学不是孤立地诞生的,它是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现代医学发展中诞生的。这些学科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康复心理学的内容,并指导康复实践和提供康复技术。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