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有哪些分类方法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0:57:18
(一)成本按经济性质分类
生产经营成本按经济性质划分为以下类别:
1、外购材料。指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低值易耗品和外购商品等。
2.外购燃料。指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各种燃料。
3.外购动力。指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各种动力。
4.工资。指企业应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职工工资。
5.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指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6.折旧费。指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
7.税金。指应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各项税金,例如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税等。
8.其他支出。指不属于以上各要素的耗费,例如邮电通讯费、差旅费、租赁赞、外部加工赞等。
(二)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生产经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以下类别:
1.研究与开发成本。指为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生产过程而发生的成本。
2.设计成本。指为了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的详细规划、设计而发生的成本。
3.生产成本。指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成本。
4.营销成本。指为了让人们了解、评估和购买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5.配送成本。指为将产品或服务递交给顾客而发生的成本。
6.客户服务成本。指向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的成本。
7.行政管理成本。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在实务中生产经营成本分为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三大类:
1.生产成本。包括4个成本项目
(1)直接材料。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2)直接人工。指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3)燃料和动力。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外购和自制的燃料及动力费。
(4)制造费用。指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2.销售费用。包括营销成本、配送成本和客户服务成本。
3.管理费用。包括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
(三)成本按转为费用的方式分类
为了贯彻配比原则,生产经营成本按其转为费用的不同方式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1.成本转为费用的方式
费用是指应从营业收入中扣除的已耗用成本。企业发生的全部成本转为费用的方式(即与收入配比的方式)分为三类:
(1)可计入存货的成本,按“因果关系原则”确认为费用。
(2)资本化成本,按“合理地和系统地分配原则”确认为费用。
(3)费用化成本,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费用化成本。
2.产品成本
作为期间成本的对称,产品成本是指可计入存货价值的成本,包括按特定目的分配给一项产品的成本总和。
“产品”在这里是广义的,不仅指工业企业的产成品,还包括提供的劳务,实际上是指企业的产出物即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
“分配”给产品的成本,可能是全部生产经营成本,也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3.期间成本
期间成本,是指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除产品成本以外的一切生产经营成本。
期间成本不能经济合理地归属于特定产品,因此只能在发生当期立即转为费用,是“不可储存的成本”。正因为期间成本不可储存,在发生时就转为费用,因此也称之为“期间费用”。
无论是产品成本还是期间成本,都是生产经营的耗费,都必须从营业收入中减除,但它们减除的时间不同。期间成本直接从当期收入中减除,而产品成本要待产品销售时才能减除。
(四)成本按其计入成本对象的方式分类
产品成本按其计入成本对象的方式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种分类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合理地把成本归属于不同的成本对象。
1.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指需要对成本进行单独测定的一项活动。成本对象可以是一件产品、一项服务、二项设计、一个客户、一种商标、一项作业或者一个部门等。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中间成本对象和最终成本对象。
2.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直接计入各品种、类别、批次产品等成本对象的成本。一种成本是否属于直接成本,取决于它与成本对象是否存在直接关系,并且是否便于
直接计入。
3、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是直接成本的反义词,是指与成本对象相关联的成本中不能用一种经济合理的方式追溯到成本对象的那一部分产品成本。
上一篇
成本是属于什么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