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殿试在历史中是什么阶段的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彻底打破秦汉以来依靠血缘世袭和世族关系的用人制度,到清朝末结束,经历了1300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

何为殿试,其实最直接的解释就算是监考人为皇帝。

殿试不是开始就有的,科举考试是从公元605年开始,而殿试正式进入科考环节是在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期间368年的科举考试历史,是没有殿试的。

唐朝武则天时期曾有过一次殿试,但那次是武则天心血来潮,在没有任何章程制度下进行的一次,而且事后也没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此后科举考试越来越受到重视,殿试的章程制度更加细化,自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王世则榜开始,将新进士分为三甲,一二甲称“赐进士及第”,第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并赐宴琼林苑。

但是初期殿试是淘汰制,许多进士被黜落,心怀不满,有的就逃到敌国,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等于是削弱了自己,加强了敌国,为此宋朝不得不对殿试进行改革。自仁宗嘉_二年(公元1057年)章衡榜开始,殿试不再黜落,等额录取,实际上就变成省试后的复试了,只是由皇帝对前若干名重新排名次,而所有的进士都成了“天子门生”。

到了明清时期,会试过后要排一次名,再举行一次复试,又排一次名,这两次排名都只是参考,不能算数的。最后举行殿试,在前两次排名的基础上重新排名,前十名要由皇帝过目、钦定,其他名次皇帝一般不看,认可阅卷官所做的工作,但是所有的名次都算是钦定的了。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