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一次性搞懂隧道管棚超前支护,讲的太细字太多,你需要先收藏!

管棚超前支护技术是隧道开挖的重要辅助工法,旨在防止塌方、抑制地层位移并控制地表沉降。该技术通过在隧道开挖前向前方地层注入浆液、冷冻或打入钢管、钢板、锚杆等措施,形成拱形连续体,加固前方地层,支撑前方土体,减少沉降。

研究表明,围岩注浆加固可显著提高其强度和变形模量,砂岩强度提高50%-70%,粉砂岩和泥质岩提高2-4倍,岩石强度增加可使支护荷载减少2/3 -4/5。超前支护体系有效限制地面沉降,全面保持自然地层稳定。地面沉降量的30%-40%和地下地层沉降量的40%-50%在一般支护开始前已发生,超前支护有30-35%的抑制效果,对隧道顶上地层沉降有40%的抑制效果。加固前方地层对地面沉降抑制至关重要。

超前支护包括地层改良法和预支护法。地层改良法通过注浆、土壤加固、排水和地层冻结等提高开挖面周围地层特性;预支护法则在开挖前对围岩进行加固,减小开挖面周围应力干扰。支护方法有管棚法、机械预切槽法、预衬砌法、水平旋喷注浆法、超前小导管法、超前锚杆法、冻结法等,其中管棚法、水平旋喷注浆法和小导管法还能改良地层。

管棚注浆支护是将钢管打入地层,并与钢拱架组合形成加固体系,通过梅花形布置的注浆孔向地层注浆,增强软弱破碎地层自稳能力。管棚注浆是一种长距离超前支护方法,适用于掌子面不能自稳、含水地层,控制地面沉降、防渗止水效果好,但施工要求高。

管棚支护的主要作用包括梁拱效应、加固效应、环槽效应和确保施工安全。梁拱效应通过管棚形成环绕隧洞的壳状结构,抑制围岩松动和垮塌;加固效应使松散岩体胶结、固结,增强围岩自承能力;环槽效应减少围岩破坏程度及扰动范围;确保施工安全通过管棚刚度大,缓冲塌方冲击。

超前支护法多样,包括管棚法、机械预切槽法、预衬砌法、水平旋喷注浆法、超前小导管法、超前锚杆法、冻结法等。管棚支护广泛应用于软弱砂土质地层、膨胀性软流塑、裂隙发育岩体等条件,以及浅埋大偏压、地下水丰富等地下构筑物施工。

管棚支护设计需考虑钢管直径、长度、间距、仰角、搭接长度、钢架间距和注浆参数。管棚钢管直径一般为φ70-φ127mm,间距和搭接长度根据地层情况确定,不宜小于10m和3m。管径选择根据计算结果和技术经济分析,小管棚管径φ32~50mm,中管棚φ50-φ89mm,大管棚φ89-φ159mm。环向间距一般取0.3-0.4m,水平搭接长度1-1.5m。外插角一般取5º-15º,钢拱架间距40-80cm,特殊情况下加密。

管棚布置形式有门型布置、全周布置和上部一侧布置。管棚施工工艺包括钻孔、注浆和成孔方法。钻孔方法有潜孔锤跟管钻进、土星跟管钻进法、海王星跟管钻进法等,其中潜孔锤跟管钻进法是常用成孔方法。管棚钻孔轨迹控制关键在于孔斜和孔径控制,避免孔径过大导致管棚偏斜和弯曲。注浆是关键环节,需选用合适浆液、压力和流量,避免地面外鼓和崩裂。

超前管棚注浆施工案例包括隧道浅埋段采用Φ108mm管棚注浆支护,与钢拱架配合使用。注浆工艺流程涉及钻孔、安设注浆管、配浆及注浆、注浆结束标准等步骤。超前小导管施工采用Φ42mm无缝钢管,梅花形布置注浆孔,前端尖锥形,尾部加劲筋。锚杆施工采用φ22砂浆超前锚杆和D25中空注浆系统锚杆,长度3.0~3.5m,梅花型布置。钢筋网和喷射(湿喷)混凝土施工也分别有具体步骤和要求。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