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古代官职的划分

中央各部门长官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①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②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③卫尉:掌宫门警卫;   ④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⑤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务;   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代时确定为六部,首创三省六部。唐代更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称太常寺卿;   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④太仆称太仆寺卿;   ⑤廷尉称大理寺卿;   ⑥宗正称宗正寺卿;   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代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   监官最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主的秘书——御史兼任。   秦与西汉设立御史府,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辅佐。在内廷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遇有特别紧急情况的,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御史,或称绣衣直指。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别称宪台。从此之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全国性的监察机构。   隋代御史台由御史大夫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十二人,录事二人等组成。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司之称。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秘书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的官员。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的职务分化、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等不同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属兰台。兰台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   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东观(guàn)都是禁中藏书之所,皇帝命别的官员入掌其事。东汉置秘书监,太史令仅掌天文历法,无修史之职。史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文学之士在东观进行,称为著作东观。汉宣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石渠阁,汉章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白虎观,此时为侍讲之始,有讲郎之称。记载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宫内女史担任,也有皇后亲自撰写。   隋代时以中书省之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中书舍人的职称,有多次的改变,隋至唐初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麟台。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缮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命参与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的礼遇,常超过宰相。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别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式成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后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学官

  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xiáng)、序、校,以教武艺为主。   西周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天子的大学叫辟(bì)雍,诸侯的大学叫頖(泮pān)宫,以师氏掌教武艺,以乐正掌教诗书礼乐,以司成为掌学之官。   秦及汉初有博士官。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从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成为一种教职。西汉有博士仆射为其首领,东汉改称博士祭酒。博士讲学的地方称太学,博士弟子称太学生,博士就是当时的大学教师之称。郡县也普遍设立学校,郡国曰学,县邑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北齐始立中央专门的教育机构,称为国子寺,主官为祭酒。   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各置博士。为历代沿用。   藏书与讲学相结合的书院,出现在五代,兴盛于宋代,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受业者称创办者为山长。   明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光绪年间改设学部,各省设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也称督学使者,别称学台。学政为一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

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馆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职官。这类职官起源于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之称。   明代无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宫廷事务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门,各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等官。   清代设内务府为总管宫廷事务的机关。内务府管辖的机构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还有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处、织染局、御茶膳房、御药房、养心殿造办等处。

地方长官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郡长官仍称太守。州长官称刺史。   隋初去郡留州县二级,炀帝时改州为郡,增设司隶台,长官为司隶大夫,正四品,其职掌为巡察京畿内外。掌诸巡察。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佐官、属官与胥吏

  协助长官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官员为佐吏、属吏或胥吏。   秦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设置丞,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等部门的佐官或属官多称郎、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秘书省有秘书郎、著作郎、校书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门里设置通判,即共同处置政务之意。宋宫廷中有一种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称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内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职。(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门的吏役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壮、皂,为杂役,快专管缉捕;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办理具体事务的书吏。从督、抚到州、县,还要聘请若干有学识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称为幕僚,也称为幕客、幕友、幕宾、师爷等。

试官、加官与赠官

  汉代职官制度有规定:职官初任都要试用一年,称守。以职位低的人暂代较高的职务称行。一个人同时担任两种职务叫兼。以较高职务的人兼管较低职务的事叫领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号和增加新的职务的叫加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奉命征讨的军政长官,加“假黄钺”、“使持节”、“持节”、“假节”等称号的,权任更重。驸马都尉原是侍从官的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   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得更加普遍。唐代无固定的加官称号,凡在正式官职之前加“检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见习、试用之职称里行使(或称里行)。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宋代的职是指殿、阁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荣衔,通称为侍从官。官员以加学士等衔号为荣。如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的学士等衔当时各有俗称:学士称老龙,直学士称大龙,待制称小龙,直龙图阁为假龙。宋代的官场风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相反:重文抑武。

武官详细划分

先秦时期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隋唐

  隋   兵权集中在朝廷,军队基本由皇帝亲自统御,尚书省兵部负责处理军事行政事务。实行府兵制,以十二卫分统禁卫军与分布在各地的军府。府兵分别隶属于各地军府。十二卫各卫府设大将军,直接由皇帝指挥。战时由皇帝派行军元帅为最高指挥官。   十二卫各卫府设大将军、将军、郎将等职。   各地军府称“骠骑府”,长官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业中,改骠骑府为“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扬副郎(旋改为鹰击郎将)”为正副长官。   唐   中央军:唐朝实行府兵制。在中央设十六卫,其中的十二卫为府兵的领导机构: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又在全国范围设置“折冲府”;“十二卫”遥领天下657个折冲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十六卫史称“南衙府兵”,各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折冲府”正副长官名称多变,曾名“军头、府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军、别将”,贞观十年正式改为“折冲都尉、果毅都尉”。   中唐以后,府兵制土崩瓦解,“南衙府兵”已无战斗力,仅作为仪饰之用,唐朝廷依恃的是“北衙禁军”。   北衙禁军区别于府兵,是“募兵”。其名目是逐渐增加的,先是“北衙六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后又发展出:左右神威军、左右英武军、左右射生军和著名的左右神策军。北衙禁军各置大将军、将军。   边关军: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   五代   由于五代诸中央政权都由藩镇演变而来,他们的禁卫军由旧日藩镇的衙兵演变而成,成为侍卫亲军,设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指挥,下分侍卫马军与侍卫步军。六军诸卫(唐朝十六卫和北衙禁军)的名号仍然保留,直到后晋才予以废除。所有中央军队统一于侍卫亲军系统。后周时,中央军又分为殿前司军和侍卫司军两支。至北宋初即发展为“禁军三衙”。

宋元

  宋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元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叫“怯薛”,首长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

明清

  明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军的主要武装。

编辑本段12、职官的等级

  爵、勋、品、阶表示职官的等级。

(1)爵

  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袭。   西周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三级。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之分。亲王只分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亲王嫡子继承者,郡王次亲王一等。   汉时,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唐代诸王之女称郡主。清代皇后生女称固伦公主,妃嫔生女称和硕公主,皇族女儿称格格,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晋以后皆加驸马称号,清代则称额驸。

(2)勋

  勋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到唐时定制,共有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明代有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3)品

  品是指官的等级。   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别,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汉代以禄秩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   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流外也有品级,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

(4)阶

  阶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