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中医学将风、寒、湿、燥、暑、热这六种外感邪气称为“六淫”。其中,风邪被认为是六淫之首,因为它是其他五种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风邪的特性是轻扬、向上、向外、升散,它能使人体皮肤和腠理疏松开张,导致津气外泄,从而降低人体的防护功能,使其他邪气得以乘虚而入。例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疾病,都与风邪有关。

风邪善行而数变,它的致病特点包括:

1.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

3. 风性主动:风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动摇、震颤的症状。

4.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六淫中的其他五气多依附于风侵袭人体而发病。

寒邪是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多见于冬季。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寒邪的致病特点包括: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 寒性凝滞而主痛: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导致疼痛症状。

3. 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湿邪是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多见于长夏季节。湿邪的致病特点包括:

1.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

2. 湿性重浊: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

3. 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症状的粘滞性和病程的缠绵性。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

燥邪是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多见于秋季。燥邪的致病特点包括: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机体的阴液,使皮肤、孔窍失于滋养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畅的症状。

2.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火(热)邪是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多见于夏季。火(热)邪的致病特点包括:

1. 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等一系列的阳热症状。火热之邪伤人最易迫津外泄,损伤人体的阴液;津能载气,热邪在迫津外泄之时,往往导致气随津泄;且“壮火食气”,故热邪致病,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的症状。

2. 火热性炎上: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性,故侵犯人体多表现上部症状比较突出。

3. 火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

4. 热邪易扰心神:火热之邪侵入到营血分,可扰乱心神,而出现一些神志症状,如烦躁、神昏、谵语等。

5. 火邪易致疮痈:火邪侵入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痛肿。

暑邪是夏季的火热之邪,多见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的致病特点包括:

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火热之气具有炎热的特性。

2. 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暑邪侵犯人体可致人体的腠理开泄而汗出,损伤机体的阴液。

3. 暑多挟湿: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