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内的结构有哪些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22:50:32
鼓室的结构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构成。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鼓室的容积1~2ml,鼓室内面衬有黏膜,腔内含有听骨、韧带、黏膜皱襞、肌及神经等结构。
扩展资料
通常临床上将鼓室看成具有6壁的腔隙。
1、外侧壁:鼓室外侧壁分膜部和骨部两部分。膜部为鼓膜,是鼓室外侧壁主要部分。骨部为鼓膜周边的骨性外侧壁,主要由骨性鼓环和鼓室盾板构成。
2、上壁:上壁即鼓室盖,或称鼓室天盖,鼓室凭此骨板与颅中窝相隔。鼓室盖上有岩鳞裂,一般2岁以后才闭合,故小儿患急性中耳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正常情况下鼓室盖位于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之上5~10mm,否则为鼓室盖低位。
3、下壁:下壁称颈静脉壁,为一狭窄的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隔开。鼓室下壁的表面不规则,有很多气房,在靠近后份有一个明显的突起,称为茎突隆凸,与茎突根部相对应。
4、前壁:前壁有颈动脉壁,上宽下窄。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及位于其内的鼓膜张肌,其下为咽鼓管鼓口,鼓室借此与鼻咽相通。两管之间有薄骨片相隔,此骨片向后向外延伸形成匙突。
5、后壁:后壁又称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段相当于上鼓室的后壁有一小孔,为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窦入口之内侧有外半规管隆凸,鼓窦入口之底部、适在面神经管水平段和垂直段相交处之后方,有一容纳砧骨短脚的小窝,叫砧骨窝。
6、内壁:为内耳的外侧壁,其结构与内耳的迷路系统有关。有如下结构:鼓岬系由耳蜗基底转的起始部向外隆起形成,其表面有一沟槽,有鼓室神经通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鼓室
上一篇
下述哪些与细菌侵袭力无关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