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古人科举考试殿试一二三名叫什么

1. 殿试是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最终环节,也称作“御试”、“廷试”或“廷对”。

2. 殿试由内预拟后,呈请皇帝选定贡士的等第。只有会试中选者才有资格参与。

3. 殿试的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进行最终的区别等第。自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开始创制,殿试成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4. 显庆四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这是科举史上的第一次殿试,规模虽不大,却是殿试制度的开始。

5.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在即将称帝之际,亲自主持殿试,吸引了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人数达到上万人,殿试持续了数日。

6. 在明清时期,殿试程序大体如下:试前须进行复试,地点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复试结束后,于四月二十一日进行殿试,同样在保和殿进行。

7.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考场,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8. 制策题目在清初为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策文一般在2000字左右,书写有严格的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法,必须使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

9. 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在殿试中往往比文章本身更为重要。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