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育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6:42:52
德育,简称道德教育,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德育观念和实施范围发生了多次重要变化。
在古代,道德规范与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混为一体,融于世俗之中。西方道德一词,原本指的是习俗,后来才发展成为有别于习俗道德的“伦理道德”。在中国,先秦古籍中的“德”与“道”并举,是“道”的对应词,解释为正直的心。道原意是指路,后被引申为理,或指法则,或指事物的本原,为世界观、人生观的泛称。应用于政治生活,又成为政治主张与规范。
道与德的关系,可用“德者,道之舍”来理解。道是德的规定、灵魂,德借道得以升华,把习俗道德上升为伦理道德。因此,古代的道德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规范,政治规范,日常行为准则以及某种宗教规范的浑成体。
中世纪西方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教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宗教信仰代表居于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成为评价日常生活行为与政治行为的规范。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近代,随着生产领域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逐渐分化。道德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宗教与政治法律而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教育也在夸美纽斯的号召之下脱离于宗教教育体系。
道德规范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种种简单的行为准则。马克思从他所处的时代的知识状况出发,把人掌握世界的方式区分为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方式。其中,科学理论以真与伪评价的方式掌握世界;艺术以美与丑评价的方式掌握世界;道德与善与恶评价的方式掌握世界;宗教在宗教信仰者看来是真、善、美的升华。
道德规范不局限于调节人与人之间关心的简单准则,还包括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较复杂的准则,道德规范依然不同于政治、法律之类的规范,它是诉诸舆论与良心的社会规范。
近代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以道德教育代替学校中的宗教教育,或兼施带有道德训练性质的“公民教育”与宗教教育,或实施已经带有道德训练性质的宗教教育。
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教育,进程相当缓慢。法国19世纪末才完成,英国和德国至今仍未完成。但是,宗教教育本身也在调整,趋于道德化,因此,西方的宗教教育已有道德训练的属性。
18-19世纪尚处于独立形态的德育的形成期。20世纪,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演进,单纯的道德教育已不足以使学生社会化。西方国家一直讳言“政治教育”,19世纪教育学中,基本未直接涉及政治教育,常常出现反政治教育的论调。但是,公民教育只不过是政治教育的另一种称呼。如今,各国都在推行实施公民教育、民主教育,政治也成为各国提倡的对象。
中国的德育概念与西方有所不同,但是,发展趋势比较稳定。自古,就用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然在分化之中,传统影响巨大,以致今天仍以道德教育包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中国的德育发展有着中国的国情。在历史上,德育概念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927年,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的历史上,鲜有德育概念出现。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有“共产主义教育”提法。抗日战争期间的根据地,流行“抗日民族教育”提法。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才在东北解放区率先使用德育提法。
我国的德育同苏联20世纪30-50年代的德育相比,更注重政治教育,但比苏联忽视法制教育。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脱胎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育,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政治革命与革命战争环境的产物。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政治教育仍然属于现实需要。
综上,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嘛?我们认为,将德育视为学生的社会教育更为合适。
德育是为了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有别于古代的德育,近代的德育。由于任何时代的道德教育都反映一定社会学校,因而都属于社会教育。尽管从人类诞生起就形成了社会。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却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大体上是以黑格尔所谓的有别于市民国家的市民社会为开端。
将学生的德育称为学生的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本能。考虑到我国历史上早有以德育教育囊括各种社会规范教育的传统,如今这种宽泛的德育概念早已约定俗成,获得权威认可。可以先用“道德与社会教育”概念过渡,然后再采用“学生的社会教育”概念。
下一篇
英语教师可以考什么证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