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16丨自尊:用“高自尊”对抗物质匮乏

在前面几讲里,我从控制、专念、情商的角度,为你分析了我们应该怎么对抗自身的认知陷阱。在这一讲里,我要跟你谈一谈心理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尊。我会跟你分享,高自尊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常常陷入的过度保护自尊的误区。

有一句流传的网络语言,说:“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在这句略带戏谑的话背后,是一个艰难的事实。在涉及到智商、语言、自控力等方面的心理和认知测试当中,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整体表现都低于同龄人的平均值。

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对美国1000多名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结构进行了分析。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孩子们,要比家庭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的孩子,大脑表面积小6%。 这种差别主要集中的大脑区域 ,是负责记忆、语言加工、抑制冲动以及自我调节,这几种重要功能的。 所以,贫穷可不仅仅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它还损伤了我们的想象。 

更糟糕的是,贫穷还损坏了我们的心理健康。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贫穷是压力产生的主要源头:比如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交往压力、世俗观念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源会导致焦虑心理、自卑心理、闭锁心理、抑郁心理甚至负疚心理。所以,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从高中毕业、被大学录取、获得学位的难度更大,成年后拿到的薪水更低,也更容易失业。这就形成了贫穷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阶层固化。

如何打破“穷人恒穷”的恶性循环? 那怎么才能打破这个“穷人恒穷,富人恒富”的恶性循环? 一个对夏威夷考艾岛698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一个贫穷的孩子都有悲惨的未来。一些孩子摆脱了贫穷的恶性循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有自信的成功人士。

另外一个对伦敦高犯罪率的贫民窟的追踪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这些从贫穷里走出来的孩子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具有高自尊。 

什么是自尊?自尊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总体态度。你可以来做个简单的测试,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你是不是认为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你觉得你是不是拥有很多好的品质?你对自己满不满意?你对自己持肯定态度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高自尊的人。 

那些高自尊的人,还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由于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表现出了社会所期待的良好形象,社会也会给他们良性的反馈,使得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尊。

但是如果你常常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你常常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你可能就是一个低自尊的人。低自尊的人呈现给社会的,往往是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轻自贱等等,这些我们称之为自伤性的形象,自我伤害的“自伤”。

那么,自尊能不能成为一个抵抗贫穷的防御手段呢?那些从贫穷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真的是因为高自尊才获得成功的吗?

  我的实验室曾经做过这样一项研究,验证自尊的作用。 我们把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分成了四类:来自富裕家庭的,高自尊与低自尊的大学生;以及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自尊与低自尊的大学生。我们扫描了他们的大脑结构,特别是位于大脑深处的一个核心器官:海马体。海马体是大脑的学习、记忆、压力管理等多种心理和认知功能的中枢。 

首先,我们发现,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显著小于那些来自于富裕家庭的大学生。这个结果和之前的心理学研究一致,印证了贫穷不仅使得我们的物质环境匮乏,同时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大脑结构功能。 

但是这个研究的另一个结果,让我们看到了破解掉贫穷诅咒的一线光明!我们发现, 那些来自贫穷家庭但是高自尊的大学生,他们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和来自于富裕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没有显著的差别。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自尊会在贫穷所带来的压力源和人的心理世界之间建立起一道牢不可摧的防线,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 

自尊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重要资本,我们称之为心理资本。 你家里有几栋楼房,有多少存款和投资,这些都是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在物质世界是富裕还是贫困; 而心理资本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心理世界是富裕的还是贫乏的 , 是丰富的还是寡趣的,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吗? 那既然自尊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自尊呢? 

现代心理学创始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 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自尊不仅取决于成功本身,还取决于你对于成功的预期。增大成功和降低抱负,或者说,降低对于成功的预期,都能让你获得高自尊。

听到“降低抱负”你可能会感到不舒服,都说人应该有宏图大志。反其道而行之,不就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人? 但其实,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合实际的预期。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比一般人的水平要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如果我问你,你开车的水平怎么样?比平均水平高还是低?我知道你的答案是:比平均水平高。有趣的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这么回答。 但是,所有人的水平都高于平均水平,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平均意味着,一定有一部分人在平均值之上,一部分人在平均值之下。

不仅仅是开车水平,问其他问题,你得到的答案也是类似的。比如,大部分人会说他们的智力比平均水平要高;大部分商人会说他们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大部分足球运动员会说他们的贡献超过队里的平均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我们总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合实际的预期?

事实上,这和我们对于自尊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我们会主动去追求正面的反馈,另一方面,我们会主动规避别人对我们的负面反馈。 

在一次实验中,心理学家选取了两组大学生。他们对一组大学生说,你的手越能忍耐刺骨的冰水,表明你的心脏越好。另外一组大学生,却被心理学家告知,你的手越不能忍受冰水的寒冷,表明你的心脏越好。 结果显示,那些被告知手在冰水里放得越久,心脏越好的人,他们把手放在冰水里的时间更长。 只不过为了证明自己有个强健的心脏,这些人不惜忍受刺骨的寒冷。可见,人们对于“证明自己很好”这件事,是多么上心。 

刚才我还说到,我们还会主动规避别人对自己的负面反馈。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让一个人盯着镜中的自己,或者尝试从一堆人的声音中把自己的声音分辨出来。 实验发现,假设测试者刚刚得到一些负面评价,那么他们盯着镜子中自己的时间就会变短,也更难以把自己的声音从别人的声音当中分辨出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在假装不认识自己,通过这种走神或者说逃避的方式维护自己的自尊。

所以说,当我们获得负面反馈时,我们可能会刻意让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从而抵消负面评价的冲击,我管这种维护自尊的方法叫作“走神大法”。

还有另外一种我们常用的,规避负面反馈的方法,叫做“代偿大法”。 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我丑,但是我温柔。”这就是一种代偿,也就是用一个我们擅长的特质,来代替、补偿我们不擅长的特质。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做了这么两件事。第一,心理学家假装给测试者测验了智商和情商。第二,心理学家问测试者,什么是预测幸福婚姻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那些被告知他们情商低的人,会说情商不能预测美满婚姻,智商才是关键。而那些被告知自己智商低的人,会说智商不能预测美满婚姻,情商才是关键。 

听懂了吗?就是说,那些认为自己有情商的人,就会说情商对婚姻才重要。那些认为自己有智商的人,就会说智商对婚姻才重要。这些测试者,就是在使用“代偿大法”,强调自己擅长的品质才是重要的、有用的品质。

无论是“走神大法”也好,还是“代偿大法”也好,它们都是我们规避失败、呵护自尊的方法。  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提到的自尊公式,自尊 = 成功/抱负。真正提升自尊的有效方法,是获得成功。 

你肯定会说,谁不想获得成功呢?成功是所有人都会去主动追求的。 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还真的不是这样。有很多人其实是害怕成功的,会主动逃避伟大的使命。 发现这种现象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马斯洛曾经问他的学生,“你们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学生只是红着脸,咯咯地笑,不安地蠕动。马斯洛又问,“你们谁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学生通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最后问到,“你们难道不想成为一个心理学家么?” 所有学生都回答“想”。这个时候,马斯洛说到,“难道你们想成为平庸的心理学家么?这有什么好处,这不是自我实现”。 

学生们在“想不想获得成功”这个问题上,羞涩忸怩、回避躲闪的这种心态,马斯洛称为约拿情结。约拿是《旧约全书》里的先知,他一直渴望能得到上帝的差遣,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当上帝真的给了他一个光荣任务,约拿却逃跑了,躲避这个任务。约拿情结,指的就是人们对成功的回避,对伟大的拒绝,对成长的恐惧。 

马斯洛解释到,我们人其实不仅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害怕成功的原因,正是我们担心自己的自尊会受到损害 。你可能担心高处不胜寒,成功会引起朋友或亲人的妒忌;你可能担心成功之后,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会经历很多尴尬;你还可能担心爬得越高,跌得越惨;你也可能担心成功只是昙花一现,荣耀转瞬即逝。 

其实,正是这种害怕成功的约拿情结,阻碍着我们获得成功,实际上也阻碍着我们获得真正的高自尊。马斯洛说,“如果你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本有的光辉,那么你的未来肯定黯然无光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阻止一个人登上巅峰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正是你自己。 

在《旧约全书》的故事里,约拿追随了上帝的指导,挖掘了自己的潜力,找到他自己人性中的光辉点,最后完成了这个伟大的使命。 我也希望在你听了这一讲之后,能够反思你在生活中,是不是对你的自尊过度保护,是不是有约拿情结?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的确有这些问题,那么你必须要作出改变了。在下一讲中我会进一步告诉你,为什么这种改变对你的人生至关重要,你应该如何自我突破。

在这一讲中,我为你介绍了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资本,自尊。

所谓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就是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萎缩后退的心理。出于对自尊的过度保护,而产生的对成长的恐惧和更高追求的回避。

当面临一 个挑战与机遇时,我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抓住它,并想方设法去完成它。也因此,我姐姐的好闺蜜(她高中同学简霞)曾经这么劝过我姐姐:去吧,跟随你自己的内心所想去北京去和他汇合。因为你知道,依你妹妹玉莲的行事作风,她一定会接受这个邀请,也不会像你想那么多的……

上一次拒绝接受一个挑战,或者放过某个机遇,是什么时候呢?为了完成今天的课后作业,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1993年10月底,我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成都王码电脑培训班毕业,按照培训班的承诺,要给成绩优异者推荐工作(依名次顺序推荐工作)。因此,我得到去上海王码公司工作的机会。能去上海的王码总公司工作(那时王码公司是业内知名公司,在全国有很多分公司)。我一边很兴奋,一边又很担忧。兴奋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总公司的认可,担忧是因为我的女儿还不到一岁,我就要远离她而上海。没有犹豫多久,我就放弃了这个机会,把它让给了第二名的同学。

很多年以来,我很后悔自己当年放弃了这个好机会。

现在回过头去分析,当时我的决定,既不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评估,又不是约拿情结在作怪。1993年10月份的我,刚刚过了23岁生日,大女儿也还不到一岁。在那个年龄和那个时代,以我当时的见识和认知,思考问题很多时候还是二元对立、是非黑即白的。只能想到去的好处和坏处是哪些?不去的好处和坏处是哪些?但就是没有想过有没有第三种办法:既去了自己想去的公司,又能够兼顾女儿的养育。直到很多年后(2012年),我在LP的学习中交到一个好朋友,她的经历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在自己33岁(她比我大1岁),但女儿还不到一岁时,远赴英国留学三年(在英国读了2年语言学校和1年研究生),三年学成后继续回到成都。在英国留学期间,她老公和她父母一起照顾女儿,既没有影响她去英国留学,也没有影响孩子的养育。最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33岁了,又是一个不到1岁孩子的母亲,而放弃了成长自己——她出国读研的时间,是2002年,是18年前。

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将改变我们命运的方向。 这件事情教会了我,遇事时要拓宽思路,一定要跳出当下的条件与思维框架(我把它叫做破局),不能非黑即白,不做茧自缚。我也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希望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朋友的经历(我女儿很喜欢我这朋友),给她一个不被性别、不被当时条件束缚的思考角度——很明显,她做到了。

放弃机遇与挑战,很多人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表面上看,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束缚,因为这么讲这么想之后,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在一个群体中,很多人宁愿放弃变好,装弱装笨装天真,为得是自我保护:可以不被发现,那么就可以不担责任,可以偷懒……约拿情绪有其土壤,可以得到很多明面上的好处,但久而久之是会削弱自己能力的。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