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大学本科教育,是什么水平

教育,是随着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改开之初,我们发现我们的制造业不行:当时就算有了图纸,但是能看懂并能制造出来的人不多。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等教育开始大量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那个阶段对工程技术的要求。后来,我们的工程技术上去了,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而且被赋予基建狂魔之称,什么种岛、什么高原铁路、什么隧道、什么大桥都是小菜一碟。这个时候,又发现研发能力不足,于是在一批高、精、尖领域又大力倾斜,从3G的追赶,到5G的领先,什么深潜,北斗,探月,天眼,悟空,墨子,托卡马克,还有现在争论中的R为100km的对撞机,等等,科研水平是越追求越近了。

而现在又发现,我们的人口红利空间越来越小了,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大投入、高产出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走到了尽头。如果人口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受到限制,就需要寻找一条新的发展思路,这时,提高人口素质当量的理论提了出来。但是,普及高等教育,不要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算是发达国家也做不到,而且没必要也不现实: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工业化大生产的各个链条中,受过高等教育、受过相关训练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技术型工人),才是占大多数的主力军。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开始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相当于以前的技校),一来减轻高中乃至大学的升学压力,二来可以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产业工人,三是降低这批年轻人一下子涌上社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治安、就业等压力。然后,这种模式,在乡村还可以收到效果;镇级及以上城市,自愿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还是少数,毕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有需求就有供给,于是,果家慢慢放开了大专办学,只抓本科教育。

然后,各大学开始扩招,民办高职如雨后春笋般开办。现在,只要你参加高考,就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几率能够入读大学。但是又有一个现实摆在眼前,第一学历鄙视。虽然现在取消了一本二本三本的分别,虽然高职教育也是大学生,但是第一学历是大专就算以后专升本、考研,这个第一学历的标签也不会轻易被揭除:大专相当于技术工人,本科相当于管理人员。

所以,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宁愿选择复读也不一定会选择去读高职大专。这个就违背了当初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于是再改、再偿试,本科生分为技能本科和理论本科,将技能本科的资格下放到高职院校中,这个也算是一种偿试吧。

职业大学本科,就是让技能型人才也有机会获得高学历。一直以来,技能型人才的学历,都止步于大专;如果升本了,则转变成了技术型人才。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长处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搞理论不行,但是动手能力却特别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差,但是理论学习、理解的能力很强。但是对于这些能力侧重点不同的人,应该给予同样机会,这才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正如物理学领域,有些人计算和想象能力很强,比如爱恩斯坦之类的,可以通过计算,预测物理粒子的特性;有些人实验能力很强,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去验证上述那些只能通过计算预测出来的粒子。在物理界,这两种人的贡献,都是差不多的,无分大小。

技能型人才也好,技术型人才也好,两者都是我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类型的人才互为补充、互相依存。所以,重视技能型人才,给技能型人才开放更多的上升通道和进修空间,是我们现阶段应该做的。所以现在,从事超精密、超精细或者大型、超大型工作的人可以称之为“工匠”,现阶段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将我们的很多国之重器做大做强。这就需要对“工匠”有吸引力,而吸引力,报酬是一方面,社会成就感和尊严则是另一方面。社会成就感和尊严可以来源于上升通道和进修空间;而上升通道和进修空间,则需要有学历的加持。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