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犀牛为什么要灭火

其实犀牛会灭火这种现象,最早流传于印度、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地。所涉及的犀牛主要是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现存犀牛共有非洲的黑犀牛、白犀牛两种,南亚和东南亚的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五种)。

马来语里对会灭火的犀牛还有专有名词叫badak api ,badak是犀牛的意思,api是火的意思。 传说的真实性还没有经过证实,或许是真的,但要得到证实也很难了,因为犀牛现在已濒临灭绝,难以观察到这种现象了。

只是电影《上帝也疯狂》使这一传说传播开来,使得某些科普节目介绍时也会提到这一点。 如果真有此事的话,解释生物先天性行为的原因很固定--条件反射。我想就像斗牛对红色的东西敏感一样吧

扩展内容: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

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在渐新世呈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巨犀,它体格健壮和巨大,体长约8米,身高5米。不过尽管巨犀和犀牛同属奇蹄目,但并不归于犀牛科。

中新世的后期,呈现了独角犀牛的先人。独角犀牛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散布在亚洲。在中新世今后呈现的犀牛体型与现代犀牛相挨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颌有两颗大牙向前伸出,日子在沼泽地带,以水中的植物为食。

上新世后期(约300万年前),双角犀牛呈现。双角犀牛有苏门达腊犀、白犀牛和黑犀牛。第四纪时期人类现已呈现,早期的犀牛以板齿犀、披毛犀为代表。板齿犀个体巨大,5米长,身披厚甲,在额部生有大角,约2米长,牙齿的齿冠高,呈方柱状,草地上日子,

更新世时期在我国华北的及欧洲等地曾有板齿犀日子;披毛犀和猛犸象外形类似,巨大的身体及长着粗毛的厚皮能够抵挡冰冷,长鼻上有一对巨角,前面一支最长可达1米,日子在冰冷地带。这两种犀类先后在不同的时期都现已灭绝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犀牛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