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涛马哲选择题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9:12:13
涛涛微信公众号整理
1.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发展性等鲜明特征。
其中足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所有哲学都需分开的是实践性和科学性。
请注意不要将开放性的含义与发展性的含义相混淆。
2. 在唯物主义阵营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的统称为旧唯物主义哲学。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特点有:
对物质的定义过于狭隘,没有将辩证法与唯物论结合起来。自然观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只看到了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机械直观反映,没有看到反映的能动性。
3.请注意区分: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4. 请注意区分: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
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或者劳动
5.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实践或者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等因素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7.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8.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9.辩证法谈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性(万事万物都联系着,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和条件性(联系需要条件,条件不同,联系会不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10.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注意,新旧事物的区分,与时间先后,没有必然的关系。
11.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12.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切记: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所以只能说现象表现着本质 ,不能说现象反映了本质,因为只有主观才能反映客观。
13.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但不能说前后相继的就是因果,发生在你之后,不一定是由你所导致。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可以说有因必有果,但不能说有其因必有其果。
14.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要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15. 区分可能和不可能看的是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潜在的)可能,看的是在现实中的依据是否充分。
1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质量互变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回答了事物怎样发展的问题;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归宿,回答了事物朝哪里去发展的问题。
17.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直线上升的。
19. 实践: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
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
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20.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社会政治实践。三是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
21. 认识的产生过程中,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天赋、间接经验、社会政治地位等其他因素都只是影响因素。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是对和错的区别,而是深和浅的区别。
23. 真理是客观的,有两层含义: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理什么都是客观的,至少真理的形式就是主观的。
24.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因此,不能说“相对真理”是真理中错误的成份,相对真理也是对的,也是真理,它只是真理中以后可能会变错的一种趋势。
25.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26. 关于“寓于”或“存在于”的说法,是不能颠倒的,考研哲学一共有这几处: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7.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8.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29.社会意识=风俗、心理习惯+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
30. 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一定会跟着变,但不一定同步。
31.经济基础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32. 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
33.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34.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5. 在生产劳动中,科技是决定性因素;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科技只是一个重要因素。
36.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切记,剥削阶级也可能是人民群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