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血样处理方法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9:11:07
血液溶血是指血液标本在采集、抗凝、保存、传输过程中出现的红细胞、白细胞异常破裂。血液样本如果溶血会使红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造成检测结果的异常,如血清钾、血清钠、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葡萄糖等物质的异常大幅度升高,从而影响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判断,故标本中度及重度溶血时,建议再次采血。
我们如果了解了溶血的原因就可以预防多数溶血的产生。临床常见血样溶血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1、标本采集量不足,管内剩余真空负压的存在造成血细胞破裂;
解决方法:标本采集量不足时,采血完毕后开启管塞片刻,放出管内多余的真空。
2、用注射器采血后转移试管时,未卸下注射器的针头,血样在一定的压力下,通过狭小的管道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
解决方法:特殊情况需要注射器转移血样的,需要卸下针头,开塞沿管壁缓慢注入。
3、抗凝管在混匀抗凝剂时,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血样受到冲击压力过大,破坏血细胞);
解决方法:轻轻颠倒180度,摇匀5-8次,尽量减少血样收到的冲击力。
4、使用干粉剂采血管时不及时摇匀(溶解接触面不均衡,界面温度过高,出现溶解热或反应热);
解决方法:及时轻轻摇匀5-8次。
5、空的真空采血管真空负压相对较大,采血初始,血液流到管底的速度快,红细胞相互撞击可导致破裂,临床可见溶血;
解决方法:使用蝶翼采血针采集血液样本时,倾斜管塞穿刺针,使其靠近采血管壁测,使血液沿管壁缓慢流下,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
6、物理刺激(极度高温、低温、振动);
解决方法:避免物理刺激,保证血液样本在平缓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转运、检测、储存。
上一篇
什么专硕好考
下一篇
青岛农业大学王牌专业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