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干酪性淋巴结炎(一)病原体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7:01:17
假结核棒状杆菌是一种独特的棒状杆菌属成员,它是一种静止的细菌,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大小在0.5至0.6微米乘以1.0至3.0微米之间。在脓液中,它们呈现出球杆状或类似梨形,常常单独存在、成丛或成棚状排列。在细胞内部,这些细菌通常呈长丝状。它们的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但着色不均,且棒状菌体有异染颗粒,Zieht-Neetsen氏抗酸染色结果为阴性。
作为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假结核棒状杆菌能在组织中长时间存活,并产生具有强烈毒性的外毒素,即磷脂酶D。它是一种鞘磷脂酶,能分解鞘磷脂,释放神经酞胺、磷酸盐和胆碱。在正常条件下,磷脂酶D仅引起轻微溶血,但在低温或酸性环境下,溶血会增强。与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属的日型溶解素竞争红血球膜上的鞘磷脂靶位,假结核棒状杆菌的磷脂酶D能抑制后者引起的溶血,用于检测抗外毒素的抗体。
当假结核棒状杆菌的磷脂酶D和磷脂酶C协同作用时,会产生协同性溶血,进一步分解由磷脂酶D分解的鞘磷脂产物。马假结核棒状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便是磷脂酶C。两种毒素共同作用,导致细胞膜严重破坏,最终引发细胞溶解。这种协同性溶血现象在鉴别菌种和检测抗外毒素抗体方面具有价值,可通过协同性溶血抑制(SHI)试验来测定。
在自然环境中,假结核棒状杆菌的抵抗力较强,即使在脓汁接种的土壤样本中,经过多种温度条件下的存活试验,细菌仍能存活两个月。然而,65摄氏度10分钟即可使其死亡,且在煮沸条件下会立即灭活。常用的消毒剂对假结核棒状杆菌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扩展资料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俗称伪结核病,是由假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其临床上以体表和内脏淋巴结以及内脏器官干酪样脓肿为特征。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