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人体之“神”是什么

人体之神的概念

神的内容: 中医学的神学说,是研究人体之神的概念、生成、功能及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古代哲学的神学说有着严格的区别。

定义: 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广义: 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其总体现,包括形色、眼神、言谈、表情、应答、举止、精神、情志、声息、脉象等方面;

狭义: 人体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历史沿革: 神的概念源于古人对生命的认识。

中医学中的神与古代哲学中的神的区别:

相同点: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联系。

区别: 二者在概念内涵和生成来源上是有严格区别的:

①人体之神:是有关人体生命的认识,其产生有着物质依赖性,由精化生,由气培养,但其概念内涵与精、气等物质有明显不同;

②古代哲学中的神,指宇宙的主宰及规律,是有关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认识。

人体之神的生成

人的精神活动是脏腑精气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事物和刺激应答的结果。

物质基础: 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与五神的关系:

五脏藏精,精化气血,精气血可化生和涵养神、魂、魄、意、志五神,故有“五神脏”之称。如《灵枢•本神》所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脏之精气血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而见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运动灵活、睡眠安好、意志坚定、刚柔相济;五脏之精气血亏虚,不能化生或涵养五神,可见五神的各种不同病变。

临床意义: 将神的盛衰作为了解脏腑精气血充实与否的重要标志,并藉此预测疾病的吉凶。

任物之脏: 心是接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事物和刺激而作出应答,产生精神活动的脏腑,故《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心及其他脏腑,其精气血对各种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则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意识、思维、认知、感觉等精神活动。

人体之神的分类

狭义之神: 又有五神、情志及思维活动之别。

(一)五神

定义: 即神、魂、魄、意、志,是对人的感觉、意识等精神活动的概括

分属五脏:

《素问•宣明五气》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魄:是与生俱来的感知觉和运动能力;

魂:是人的意识活动;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理智、理性等精神活动。

意义: 心神统率魂、魄、意、志诸神,是精神活动的主宰,故张介宾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二)情志

定义: 包括七情、五志,亦是精神活动的表现,属于神的范畴。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的概括。

分属五脏: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合称五志。

意义: 情志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志虽分属五脏,但受心神统摄调节。

(三)思维

定义: 思维活动,《内经》概括为意、志、思、虑、智,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是以心神为主导的各脏腑的机能活动协调的结果。

记载: 《灵枢•本神》所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外界事物的信息通过耳目等感官入心,心接受外界事物信息进行思维活动;通过心的忆念活动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称为意;将忆念保存下来,即通过记忆来累计事物表象认识,形成志向,称为志;在此基础上酝酿思索,反复分析、比较事物的过程,称为思;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由近而远地估计未来的思维过程称为虑;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准确处理事物,支配行为对事物做出适当反应的措施,称为智。

人体之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神既由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而产生,又能反作用于这些物质。神具有统领、调控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正常代谢的作用。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

脏腑精气产生神,神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其生理机能。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物质产生的精神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对脏腑之气的运行起到调控作用,使之升降出人运行协调有序。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因此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神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形离开神则形亡,形与神俱,神为主宰。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