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古人是怎么发现脉诊的

1. 古人是怎么发现脉诊的?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病方法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医家们就开始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了脉诊的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医家通过脉象诊断疾病的情况。此外,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也已有关于“脉法”的记载。晋朝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其中所载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经相当完备。

2. 古人如何简化脉诊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家们逐渐简化了这一方法,仅需切按手腕部的脉搏,即“寸口”诊法。在这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医家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践,发现了许多关于人体脏腑病变的线索。

3. 寸口诊法如何划分?

在寸口诊法中,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脉动部位分为三部分,即寸、关、尺。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反映相应脏腑的健康状况。例如,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4. 古人如何进行切脉?

切脉时,医者需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分别是“浮取”、“中取”和“沉取”。这三个手法可以在寸、关、尺三部上进行,以获取不同的临床信息。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5. 切脉时有哪些讲究?

切脉时,要求患者和医者都保持安静。患者在诊脉前需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也需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让脉象显现。此外,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6. 脉象有哪些类型?

脉象有多种类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通常提示病邪在表。

- 沉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

-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

-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

- 细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为湿证与虚证之象。

-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以上仅为几种常见脉象,实际上脉象的种类还有很多。在中医临床治病中,切脉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