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源自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由各种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的含量比例与地球地壳的元素含量比例一致,说明我们是地球人。我们的生理活动,如血压、呼吸、脉搏、内分泌活动等,都有一个时间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是自然界的子女,我们的生命本源于阴阳。

三阴三阳中的“三阴”和“三阳”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阳明,阳气的量是两份,是太阳阳气的量的一半;少阳,阳气的量最少,是一阳。太阴,阴气的量是三阴;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厥阴,阴气的量是一阴。

在《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被用来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例如,胃经和胃府被叫做阳明,是因为胃的生理功能和阳明气的量相符。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含义不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它涉及到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和病变的发展趋势。例如,太阳病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府,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是阳邪成了热邪,正邪斗争激烈,表现了大热大湿的证候。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是阳证的后期。太阴病涉及到脾经,脾脏,是阴证的初期。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是阴证的危重期。厥阴病涉及到肝和心包,是阴证的末期,有死无生。

总的来说,三阴三阳的概念包含了病位的意义、病性的意义和病势的意义,是对病证的一种概括。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