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怎样奖励,才能避免孩子主观动机的削弱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4:18:3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总是会给孩子一些实质性的物质奖励。虽然,孩子当下的行为能让家长满意,但是孩子却容易在无形中养成了“无利不起早”的习惯,在这种物质奖励中,孩子的主观动机却被大大削弱了。
在孩子开始有做动手能力的时候,父母总希望孩子从小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常通过物质性的奖励来激发孩子动手的能力。
但是父母却不知道,不恰当的奖励只会造成孩子“无利不起早”的行为,甚至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想得到父母的奖励,一点主观的意识都没有。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物质奖励会激励孩子前进。但是过度的物质奖励只会导致孩子内心中除了奖励,别无其他,大大降低了孩子主观能动性,和想去做事情的欲望。其实,这种行为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在长大以后,会影响孩子个人的发展。
什么是主观动机?主观动机即是指主观的发自内心的,想去做事情的一种想法,不存在太多的的客观因素,甚至仅仅为满足自己的内心去做这件事情,或者是单纯地想要去帮忙。
比如说孩子在家庭帮父母做家务,单纯的是从内心出发,想要去帮父母分担家务,不存在任何的目的性,这就属于主观的一种动机。
这种主观动机在孩子步入社会之后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缺失这种主观动机,也会对个人的事业造成影响,只能做一些机械性劳动,无法完成自我主观意志偏多的工作。
主观动机对人的重要性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主观动机都非常的重要,在步入工作之后,主观动机对人的影响也变得异常的重要。
1、个人发展
当孩子步入社会中,就会发现社会中有很多的工作,都偏向于员工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对于工作的见解,来达到来提升公司整体人文素质,以及综合实力的最终结果。
所以主观动机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了人的一生,将来会是哪一种走向。
2、内心满足
主观动机源自于对内心的一种期望,从而发起对某件事情的主观性,从而将想法变成实际行动去努力,最终达到了自己内心的所期望的程度,从而有一种自豪和满足感,觉得实现自身的价值。
3、创新意识
主观动机同样也是包含对内心对外界的好奇,想要去触摸,从而通过主观性质去感受、想象,甚至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将自身的这种创新意识带到生活和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家长该怎样奖励,才能避免孩子主观动机的削弱?家长通过奖励来激励孩子做事的能力,其实并没有错,但是如何把握奖励的度,这是很多家长必须学习的。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达到避免孩子主观动机削弱的目的。
1、不要经常用
首先,在孩子的生活中,家长不要总是将物质性奖励,贯彻孩子的生活,让孩子觉得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必须通过物质奖励才能做,这样会大大减弱孩子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
相反,偶尔在某些事情上使用物质奖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不会让孩子在行为上,思想上产生一种唯利是图的,无利不起早的这种偏差想法。
2、不能太直接,比如达到某种成就,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进步来奖励
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在方式上家长也该有所改变,不要直接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当孩子达到在某一个阶段达到一种成就之后,再进行物质奖励。
这种阶段性的进步所得的奖励,不但能对孩子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能让孩子知道必须要做到优秀,才能够得到奖励,这样一来,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仅仅偏向于对父母直接的要求,也会增加自己的主观的一些想法。
孩子已经削弱了主观动机,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的这种主观动机,在家长的物质性奖励之下逐渐削弱了,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从而慢慢提高孩子的主观动机。
1、奖励不能直接停
很多家长看到物质性奖励对孩子存在的危害之后,就直接将这种物质奖励停止。但是在孩子心中会形成一定的落差,导致父母无论讲什么都不会听,也不会再去做。甚至出现叛逆的现象,什么事情都和父母反着干。
所以在对孩子的奖励方面依然要继续,不能让孩子察觉到太直接的变化,否则孩子会难以接受。
2、引导孩子做些感兴趣的事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慢慢长大之后,对自己不曾触摸过的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兴趣。对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点好奇心,引导孩子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慢慢减少物质奖励,提高孩子主动做事的次数。增强孩子内在做事的动机,提高孩子的主观主观能动性。
3、反要奖励,换位思考
孩子虽小,只要父母好好教育,引导孩子,也一定会听懂父母的话。在对孩子实行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如果已经养成了这种无利不起早的行为,那么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反而是能够处理这件事的最好方法。
比如在家长让孩子每天吃饭前必须端碗,才会给孩子奖励,对于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反要奖励。妈妈今天做饭了,是不是也应该给妈妈奖励?让孩子从中了解,不是做所有事情都需要回报和物质奖励的,而是可以发自内心去做的一种行为。
这种换位思考的达成,才能让孩子真正地理解奖励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行动能力,而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利益交换。
孩子需要的奖励,本没那么现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好的事情,也许只需要家长的一个称赞、鼓掌,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了更高的欲望,也许就会开始要实质性的奖励。但是孩子本身并没有太现实的想法,只是被欲望所驱使。
其实,这种欲望本就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父母不好好引导,无限制地扩张孩子的欲望,去强调所奖励物品的经济价值,都会让孩子的想法越来越现实。
但是实际上,孩子更需要的奖励,还是父母对她们的肯定。身为父母,我们不能一味躲懒,试图用金钱却代替我们对孩子的认可,这种偷懒只是一时的,一旦孩子的欲望不能被满足,我们终会付出代价。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