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蝶腭神经痛概述

蝶腭神经痛,源自蝶腭神经节,也称“蝶腭神经节神经痛”。蝶腭神经是三叉神经上颌支的分支,与翼管神经一起进入蝶腭神经节,它位于翼腭窝内,距离鼻腔外侧壁约1-9毫米,靠近蝶腭孔,形状扁平,大小约为4.22x3.66毫米,呈粉红-灰色。此神经节由感觉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根和交感神经根组成。

感觉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口腔、鼻腔、咽部的粘膜以及眼眶,它们穿过神经节并通过节支进入上颌神经。这些纤维与节细胞之间无突触联系,保证了疼痛的传导。

副交感神经根是翼管神经,源于脑桥下部的泪腺核,与面神经的感觉根共同形成岩大神经,进一步与岩深神经构成翼管神经。这些节前纤维与蝶腭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控制泪腺的分泌。

交感根也加入翼管神经,其节后纤维来自颈上交感神经节,经颈内动脉交感丛和岩深神经分布。此神经节的四大分支包括眶支、腭神经、鼻支和咽神经。

眶支细分为2-3条,分布到眶骨膜和眶肌,部分纤维可达蝶窦和筛窦。腭神经则分布至口腔顶部、软腭、腭扁桃体以及鼻腔粘膜,分为大、小两支,其中大支与鼻睫神经有交通。鼻神经分为内侧组和外侧组,分别分布至鼻腔不同区域的粘膜。咽神经起自蝶腭神经节后部,与上颌动脉咽支一起进入鼻咽腔,主要影响鼻咽腔后部的粘膜。

综上所述,蝶腭神经痛涉及到复杂的神经网络,从感觉神经到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调节,其分布广泛且精细,对相关区域的功能有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蝶腭神经痛又称翼腭神经痛,翼管神经痛,Sluder综合征,1908年由Sluder首次发现并命名。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非典型性面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