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分离焦虑,看看蒙特梭利老师是如何做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21:35:31
9月开学啦,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与高中初中家长对比, 不少宝爸宝妈对自家即将入园/入托的孩子充满担忧。
妈妈:“宝贝,妈妈有事情要离开一会……”
话音未落,就听到宝贝的激烈反对,“不行!”,“不行!不行!不行!!!~~~”(收到反对N连……)
爸爸:“爸爸要走了,下午就来接你。”
宝贝:“呜呜呜呜,爸爸别走!爸爸陪我! QAQ”(您的心肝宝贝已经哭成了表情包……)
奶奶:“在新环境里你能认识好多小朋友……”
宝贝:“我要回家!我不在家,爷爷想我想得要哭啦!”(宝宝很聪明地搬出了平时哄ta回家的套路……)
为了不去幼儿园,孩子们的“招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至于孩子们激烈反对的原因,相信“ 分离焦虑 ”这个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分离焦虑,通常指婴幼儿与照看者分离时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和爸爸妈妈分离)。
新生入托/入园阶段是家长与孩子们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
孩子们要与依恋的家人分别,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老师和班级里的其他小伙伴。其对于不熟悉的环境和全新日常生活节奏,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安情绪,甚至一部分孩子对于与家人分离最直观的反馈就是哭闹不止。
有心累的妈妈在网络上求助道:“真的太难了,每次分别都像战斗一样,孩子抓着我就是不撒手,看他哭,我又是心急又是心疼,不知道怎么改变这个情况……即使我离开了,脑海里也都是他哭着喊我的样子,很难投入到工作状态中……”
众所周知,孩子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的哭闹会进一步加剧周围人的担忧,也令随行的宝爸宝妈们随之产生焦虑、焦躁情绪。无法解决自家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家长可能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挫败感,如果无法抽离,还可能影响到自身的工作安排。
为了应对分离焦虑,蒙特梭利幼儿园设置了完整且相对灵活的“入园链接”流程,这些流程有哪些步骤?老师和家长们都需要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蒙特梭利教育的目的有两点:
一是帮助孩子成长,进行个体的自我建构;
二是帮助孩子适应所生活环境,包括实质的物理环境和人际交流的 社会 环境。
对于重要的入园环节,东方悦稚总部基地幼儿园的老师们都非常重视。而分离焦虑,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因为, 孩子入园分离焦虑情绪的产生,不仅与孩子自身的情绪发展有关,还与孩子所身处的家庭环境、与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自身独立性的发展有关。
除此之外, 分离焦虑还与家人面对与孩子分离时的态度、学校入学流程、老师与孩子之前的互动模式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老师,虽然我们无法了解孩子入学前在家庭环境中遇到的种种情况,无法判断是否会对孩子的分离焦虑产生怎样的影响,但 我们可以在孩子们刚进入班级教室这个新环境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满足孩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尽快与孩子建立起 情感 的连接,之后慢慢引导孩子们与教室环境和环境中其他的孩子建立起感情连接。
当孩子们能够完全适应这个新的环境,我们将慢慢引入教学方面的内容,为孩子们示范适合的蒙氏工作,让孩子们通过教室中的各种工作,对这个新环境投入更深的 情感 ,进而把班级教室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无法将具体细节一言以蔽之,故我们分享入园引导链接的基本流程,供您们参考:
在每个新生入学前,需要进行一次有效的家访。家访的目的有两个:
1、通过家访记录下孩子语言、动作的发展情况
初步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为入园引导做准备,包括:
(1)性格、情绪如何;
(2)孩子的爱好、兴趣点是什么;
(3)孩子的行为习惯、生活作息;
(4)孩子与家人的互动模式,以及家长的养育模式等。
这些信息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您的孩子,帮助我们更好的与孩子进行 情感 上的连接,帮助我们更好的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2、重要的第一印象
家访老师作为父母的朋友出现在家里,孩子会因为父母对来访者友好的态度,放下对我们的戒备心。当我们在新环境中与孩子一起相处时,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我们,对我们产生信任。
孩子对家人都有天然的信赖感,如果在进入新环境前,能够由家人带领来到环境中,一起转一转看一看,了解教室具体环境,孩子就能对环境产生信任感。
环境了解内容包括:有哪些设施、哪些家具、哪些教具工作;孩子的书包和衣物放在哪里;孩子在哪里吃饭、吃点心;孩子在哪里上厕所、洗手等。
当孩子自己在新环境中时,因为对教室有了初步的印象,也知道自己有了生理需求,去哪里能得到满足,孩子的焦虑情绪就会有所缓解。
在教室链接的次数最好为2次,每次半小时。
对于分离焦虑情绪,家长与孩子的影响实际是相互的。家长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行为。
我们会给出明确的建议,比如家人在送孩子上学时,明确告诉孩子几点来接;微笑与孩子挥手告别,简化告别仪式,不做过多感情上的拉扯,避免孩子多思多虑,酝酿悲观情绪等。
有些情况下,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是家人们“传染”的,家长表现的越不舍,孩子就会哭得越厉害。 其实孩子天生拥有 探索 家庭以外世界的需求,但是基于儿童心理学上的“安全感循环”的理论,孩子向外 探索 的需求,要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之上。故而,孩子需要家长给予的安全感。
只要宝爸宝妈们表现出对学校、对老师、对新环境的信任;表现出很开心能将孩子交给老师;并且明确告诉孩子几点能重新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的内心就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以支持ta 探索 班级教室这个新环境的需求。
这也正是,很多孩子在与家长分别时哭的惊天动地,但其实家长刚走不到几分钟就立刻被教室中的老师、环境或其他孩子的工作活动深深吸引,进而停止哭闹的原因。
当孩子进入新环境时,满足孩子感情上的需求是很重要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每个新孩子的陪伴都要做到100%的投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一个一个迎进新生,而非采用批量孩子同时入园的形式。
在蒙特梭利环境中,我们会按照一定的频率迎进新生,当这个新生基本适应了新环境后,再引进下一名新生。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
1、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我们对新生100%的陪伴让ta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且能够让孩子与我们建立非常深厚的感情连接。孩子是通过成人与环境做连接的,因此,这也能帮助孩子更好的与教室环境做连接。
2、有助于整个班级秩序的稳定
孩子的行为和情绪是会受到环境影响的,如果环境中大部分孩子都是已经融入教室环境的老生,并且这些孩子们的班级秩序已经融入其身,那么新加入班级的孩子就会受到其他孩子稳定情绪以及稳定班级秩序的影响,加快适应班级环境的进程。
如果教室里同时进入大量新生,那么势必孩子的情绪会相互受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孩子们哭成一片,老师很难给予每个孩子100%的关注,而且也很难让孩子们的情绪平复下来。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教室环境为孩子们做“示范”,班级秩序就很难建立起来。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立刻参与进蒙特梭利工作循环,而是建立与老师、与环境、与其它孩子之前的感情连接。
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做其感兴趣的活动,譬如,对喜欢音乐的孩子,我们可以多开展些音乐小团体活动;对喜欢看书的孩子,我们可以多带孩子们阅读绘本;对馋嘴的孩子,我们可以多带孩子们做水果或蔬菜的语言工作等等。
新入园的孩子正处于适应的初期阶段,有时我们可以不必那么坚持贯彻蒙特梭利教学模式。在做这些团体活动时,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坐在我们的腿上,或多给予些协助,这样能加强孩子与我们之间的亲密感。等孩子完全适应我们的环境,再进一步做好 探索 和工作的引导。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