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主要机制有哪些
- 培训职业
- 2025-05-07 04:27:05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关键因素:
1. 淋巴细胞浸润与血管沉积
大约50%-60%的WM病人(WM: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肾脏内有淋巴样细胞浸润,但少见于肾小管管型形成和“骨髓瘤肾”。相比之下,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肿瘤细胞侵袭肾脏的比例通常超过30%。在WM中,由于血浆中异常IgM(强IgM)浓度极高,超过50g/L,这易导致高黏滞血综合征,对肾脏产生影响。
2. 高黏滞血症与血容量
WM患者常出现高黏滞血症和高容量血症,这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仅4.2%的比例形成鲜明对比。IgM主要在血管内沉积,而IgG仅40%,这可能是两者的粘稠度差异主要原因。IgM的形状和结构特性也与此有关。
3. 淀粉样变性
WM患者淀粉样变的发生率较低,与骨髓瘤相关的淀粉样变在器官浸润上没有明显区别。同时存在骨髓瘤和淀粉样变的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期通常低于12个月。化疗缓解病情后,患者生存时间可能延长,淀粉样变会逐渐消退。
4. 免疫介导的肾损伤
WM患者常常并发免疫复合物肾炎,约40%的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存在大量IgM在内皮下沉积,这可能导致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主要通过淋巴细胞浸润、血流粘稠度增加、淀粉样变性以及免疫反应对肾脏造成损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严重的肾脏并发症。
扩展资料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由Waldenstrom于1944年首次报道,故又称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本病为一种单克隆IgM增高伴有淋巴样细胞增生、有时伴有肾小球损害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骨髓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血中单克隆IgM增高 IgM是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的一种,故称为巨球蛋白。目前认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低级的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由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所致的肾脏病变,称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 damage due to primary macroglobulinemia)。
上一篇
厦门小学有哪些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