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病因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0:01:50
随着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类体系发生了变化。根据遗传物质的特性,立克次体被分为α和γ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Rickettsia、Ehrlichia、Afibia、Cowdria和Bartonella等,γ亚群则包含Coxiella和Wolbachia。新的种属如Rickettsia japonica、Ehrlichia Chaffeensis等也被发现。Rochalimaea现已被Bartonella取代,战壕热的病原体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
立克次体的传染源主要来自小哺乳动物和家畜,人类则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战壕热的传播关键。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如蜱、虱、蚤和螨,立克次体在它们体内共生。某些立克次体可通过卵传代,这些媒介的排泄物和体液中都可能含有病原体。感染后,人群普遍易感,不同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不同。
感染立克次体后,人体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各组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免疫。部分患者在临床康复后,病原体可能仍潜伏在体内,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导致复发,这可能与过早使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和四环素有关。流行性斑疹伤寒等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而蜱媒介的斑点热组则有地方性流行趋势。在国内,常见的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等。
上一篇
什么是荷载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