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山、高原多年冻土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1:21:26
西部高山、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及青藏高原上。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而分布的多年冻土称为高海拔多年冻土,又可以称为山地或高原多年冻土。高山高原多年冻土仅出现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岛状冻土出现的最低海拔高度线即为多年冻土分布下界,也就是自然地理下界。由下界往高处,冻土由岛状分布至大片分布再至连续分布,连续性增大,温度降低、厚度增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多年冻土分布特征是自然界各种地理地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表9.2)。阿尔泰山多年冻土分布下界为海拔2200m,以及海拔2560~2660m的阴坡上。海拔2800m以上地区为基本连续分布或大片分布带。在我国境内的中天山,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南坡到3100~3250m,在北坡为2700~2900m。多年冻土的温度变化在-0.1~-4.9℃之间,多年冻土厚度16~200m不等,随海拔高度、坡向、岩性等而异(周幼吾等,2000)。
表9.2 中国西部多年冻土的分布特征
(据周幼吾等,2000)
在祁连山,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在南侧海拔大致为3700~3900m,在北侧海拔为3494~3650m。南侧下界比北侧要高206~250m。多年冻土温度-0.1~-2.3℃,多年冻土厚度由几米至140m(周幼吾等,2000)。
青藏高原是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区。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寒冷干旱、东南部温暖湿润;自然地带是“以羌塘高原北部和昆仑山为中心,向周围地区倾斜散开”。高原多年冻土的分布也是以此为中心(青南藏北高原)向周边展开。中心部位多年冻土最发育,基本连续或大片分布,温度低,地下冰厚,向周边地区,随海拔降低地温逐渐升高,过渡为岛状多年冻土区。
青藏高原南北跨越12个纬度,东西横贯近30个经度,纬度地带性和经向水平分异同时也会影响到冻土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这些差异在格尔木-拉萨沿公路线多年冻土剖面上体现出来(图9.2)。
图9.2 青藏公路沿线格尔木-安多地质与多年冻土厚度示意图(据韩荣,2000)
昆仑山北坡多年冻土分布下界为4150~4250m,南坡为4450~4560m。昆仑山至唐古拉山南的安多约550km,除局部有大河融区、构造融区外,为多年冻土连续分布区。连续多年冻土并向西和西北延伸与天山多年冻土区相连。安多往南至藏南谷地为岛状冻土带,多年冻土下界4600~4700m。安多以南的(或南部的)岛状冻土带南北宽达100km,比北部昆仑山区的宽得多。藏南谷地海拔仅4000m为季节冻土带。
岛状冻土带平均温度为0~-0.5℃,在基本连续(大片)冻土带内一般为-0.5~-3.5℃,4900m以上的丘陵山地海拔冻土温度低于-3.5℃。岛状冻土带厚度由几米至20~30m,连续冻土带20~30m至130m,随海拔增至4900m以上厚度会更大。同一高度,自北而南高原冻土温度升高0.5~1.0℃/(100~200)km,厚度相应减薄10~20m/(100~200)km。
青藏公路以东地区的地势自西向东降低,海拔3500~4500m。区内有片状、岛状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多年冻土向东减少,分布下界自北而南升高。东北部和东南部为山地岛状和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山间的广大地区为多年冻土片状分布或断续分布区。
高原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变化。同纬度条件下多年冻土下界的海拔高度自西向东有所降低。海拔对冻土特征的影响极为明显,平均海拔每升高100m,地温下降0.8~0.9℃,冻土厚度增大20m左右,具有垂直地带性(周幼吾等,2000)。
黄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表层温度为-2~-5℃。季节冻土层表层每年5月开始融化,8~9月间达到最大融化深度,季节融化深度一般为l~4m。9月下旬又开始冻结,可与下面的多年冻土相衔接,到最冷的季节(11月~次年2月)继续向深层冻结(图9.3)。
图9.3 黄河源区玛多逐旬地温(℃)变化图
冻土地区常有冻胀裂缝、冻胀斑土、冰锥、冻胀丘、热融滑塌、热融崩塌、热融泥流、热融沉陷、热融湖塘、石环等冰缘地貌或现象。
下一篇
聊城生活门户网网站定位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