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非言语行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

在课堂交流中,非言语行为与言语符号共同承担着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人类交往过程中,一扬眉、一举手、一点头等看似无意义的动作或行为,如今被认识到在人际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诸如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招呼、挥手示意等,统称为“非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非言语行为在信息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有研究显示,信息的总效果由7%的文字、38%的音调和55%的面部表情构成。因此,非言语行为的交流大致可分为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三种类型,它们以特定方式传递各种信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动态无声交流主要通过身势或体语表现,包括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挥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必要的体语与学生沟通,有时能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指人际距离,研究显示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需要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以达到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目的。

有声交流包括辅助言语和类语言。辅助言语涉及言语的非语词方面,如声调、重音、音量等,它辅助言语表述以准确表达意义和情感。类语言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叹息、呻吟等,尽管它们并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情境下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感情等。

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极为丰富,教师通过非言语行为将许多信息输送给学生。英国的举止形态专家将其分为赞赏学生、表扬学生、介绍学生观点、对学生行为表示兴趣、便利学生间相互交流、指导学生、显示权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重点、间接论证等类别。非言语行为还能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上的神态举止对学生产生影响。理解并熟练掌握非言语行为,教师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为教学法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对改进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深入研究非言语行为将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善于观察自己的非言语行为,加强自我意识,通过询问学生反馈,持续调整和优化非言语行为,以达到更熟练、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