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名词解释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4:11:16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物质和能量代谢方面,还表现在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引起机体活动的改变,由此生物体不断主动地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生理学中常将神经细胞、肌细胞和部分腺细胞这些能够产生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
心肌与其它可兴奋的组织一样,具有兴奋性,其兴奋性的高低通常采用阈值作为衡量指标。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相似,兴奋性是可变的。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一次兴奋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与膜电位的改变、通道功能状态有密切联系。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相当于心肌发生一次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除极开始至复极3期膜内电位约-55mV这段时间内,如果再给它刺激,则无论刺激多强,心肌细胞都不会再次兴奋。
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完毕,从3期膜内电位-60mV开始到-80mV这段时期内,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说明心肌的兴奋性已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原因是Na+通道部分恢复活性。
超常期:从复极3期膜内电位-80mV开始至复极-90mV这段时期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心肌产生动作电位,说明心肌的兴奋性超过了正常,故称为超常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兴奋性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