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语境概念提出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他将语境分为两类,即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进一步来说,可分为语言性语境与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话语结构表达特定意义时,依赖的上下文,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与口语中的前言后语。而非语言性语境则指交流过程中的特定意义表达,依赖的主客观因素,如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方式、内容对象以及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在语言性语境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往往不只取决于其字面意义,而是受到其前后文的影响。例如,在正式场合下,“你今天看起来很精神”可能表达的是赞赏,而在非正式场合下,这句话可能只是对某人日常状态的描述。这种情况下,语境的差异对于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至关重要。

非语言性语境同样在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话语的解释。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双方的座位安排、会议时间的选取,甚至是会议地点的选择,都可能对谈判结果产生影响。此外,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等个体差异也是理解语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最后,交际目的、方式、内容涉及的对象以及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也都是构成语境的关键组成部分。例如,演讲时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而对话中的停顿可能表示思考或期待回应。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这些非语言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语境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理解语言与交流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视角。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着话语的含义和效果,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准确理解语境至关重要。

扩展资料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