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聊城的民俗文化与聊城方言的特点

聊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节日活动富有传统特色,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柳林花鼓、聊城杂技、运河秧歌、竹马舞、高唐落子舞、三合庄高跷、田庄花船、舞火狮子等各种娱乐活动,喜庆热烈,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火狮子”,其手工扎制,配合铿锵有力的节奏,舞起来千姿百态,令人击掌赞叹。此外,聊城还有冠县朗庄面塑、马官屯泥人、阳谷泥哨、雕刻葫芦、东昌木版年画等丰富的传统民俗工艺,堪称一座民俗图书馆。

莘县温庄的火狮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绝技,已有近200年历史,其用火捻点燃后的亮点组成的狮子轮廓,极具艺术感染力,已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林花鼓,又称秧歌,是山东省冠县境内的优秀民间传统艺术,创始于明朝时期,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武打动作与民歌演唱相结合,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末年梁山英雄化装混进大名府,搭救卢俊义的情景。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运河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至今约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境内古老的运河两岸的十几个水闸码头,几十个村庄流行。

东昌府道口铺的竹马舞,是聊城有名的民间舞蹈形式。竹马舞是春节期间民间的一种花会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表演。表演竹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俏闺女)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花大姐)骑白马,小丑骑黑马。竹马的表演在跑动时,各角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以走场为主,有“双进门”、“开四门”、“水溜溜”、“绕八字”、“蛇蜕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圆场”、“三龙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种。

冠县三合庄的高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传承11代。它的表演气势欢腾,热烈奔放,轻盈优雅,灵活飘逸,粗犷剽悍,朴实稳健,具有鲁西民间舞蹈的典型特点。

高唐落子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落子舞的道具简单,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两端加红毛线穗、铜铃数个、竹竿涂上绿颜色,杆体夹铜币,打跳起来,随着舞步的节奏,同时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

田庄花船位于冠县冠城镇田庄村一带。田庄花船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田庄花船表演分“文武场”,文场演唱,武场舞蹈。文场共5人,踩街时敲锣鼓,表演时演唱本地流行的乱弹。乱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称为“北曲遗韵”,唱腔风格高亢嘹亮、悲壮苍凉,别有韵味。演唱的剧目主要有:《铁冠图》、《高平关》、《赵公明下山》、《高金宝下南唐》等。武场舞蹈表演包括4部分:它有花船、花车、二人搬、老姜背老婆四种舞蹈组成,表演各富特色。

此外,聊城还有查拳、丝调、蛤蟆嗡、木板大鼓、黄河夯号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以及茌平剪纸、阳谷泥哨、雕刻葫芦、东昌木版年画等丰富的传统民俗工艺。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