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组成部分和构造特点是什么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由路基、垫层、基层及面层构成,各结构层的功能、设定条件、选用原则及构造特点如下:

一、路基需稳定、密实、均质,为路面结构提供均匀支撑,避免因环境或荷载变化导致的不均匀变形。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适合作为路基填料,若必须使用,需掺加石灰或水泥改善。地下水位高时,应提高路基顶面标高。在设计标高受限、路基未能达到中湿状态时,可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同时,需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二、垫层用于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适用于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城市道路。在基层下设置垫层的条件包括:季节性冰冻地区、道路结构设计总厚度不足最小防冻厚度、水文地质条件不佳的土质路堑、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变形时。垫层宽度与路基相同,最小厚度为150mm,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半刚性垫层则宜使用低剂量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稳定粒料。

三、基层要求具备足够的抗冲刷能力与刚度,抗变形能力强,坚实、平整、整体性好。其主要作用包括:防止或减轻板底脱空和错台病害;与垫层共同作用,控制或减少路基不均匀冻胀或体积变形对混凝土面层的不利影响;为混凝土面层施工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工作面,并改善接缝的传荷能力。基层材料的选择取决于交通量大小,特重交通宜用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重交通道路宜选用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中、轻交通道路则选用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湿润和多雨地区、繁重交通路段宜采用排水基层。基层的宽度需比混凝土面层宽出一定距离,具体宽度根据施工方式而定。

四、面层应具备足够的强度、耐久性及表面抗滑、耐磨、平整等特性,分为普通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板、连续配筋混凝土板、预应力混凝土板等。目前我国多采用普通混凝土板。面层厚度需确保混凝土弯拉强度大于最大荷载疲劳应力与最大温度疲劳应力的叠加值。混凝土面层应设置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纵向接缝根据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设置,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带拉杆的平缝形式的纵向施工缝,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带拉杆的假缝形式的纵向缩缝。横向接缝应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前者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后者同胀缝形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设拉杆的企口缝形式。胀缝间距一般为100-200m,混凝土板边与邻近桥梁等其他结构物相接处或板厚有变化或有竖曲线时,一般也均设胀缝。横向缩缝为假缝时,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一般不设传力杆。对于特重及重交通等级的混凝土路面,横向胀缝、缩缝均设置传力杆。当板厚按设传力杆确定的混凝土板的自由边不能设置传力杆时,应增设边缘钢筋,自由板角上部增设角隅钢筋。

混凝土面层需具备较高的抗滑性能,可通过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形成一定的构造深度。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