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的芝英应氏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6:03:26
芝英是传说中的瑞草。《宋书·符瑞》:芝英者,王者亲近耆老,养有道,则生。汉章帝元和中,芝英生郡国。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东晋时,汝南有应詹者,从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历史。 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会负责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后举行祖祭。祭祀异常隆重,祭品非常丰盛。参加祭祀子孙要临场“接筹”。以“红筹”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发给参加祭奠的男姓子孙。各人“红筹”的多寡,和年龄、学历、功名的高低有关。按民国时期分散份子的标准,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满60岁,可加1份;年满70岁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毕业,可加1份;高小毕业,再加1份;初中毕业,又加1份,逢级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匡计好“份子数”,搞好筹划。
应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应氏始祖的场所。大宗祠管事会由族内功名最高、辈份最长、年龄最大、最有权威的人组成。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1949年,历年管事成员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合族订有二十条《家规》,其标题为:建祠宇、守封茔、抚群从、事尊长、端心术、慎言语、养童蒙、行冠礼、议婚姻、严内外、谨称谓、崇节俭、治丧葬、时祭飨、贻世业、黜异端、厚宗?、驭群小、供赋役、殖资产。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违者,合族共讨。诸如清明祭祀、划田资助学宫义学、纂修省志访核人物、议立社仓、筹建义庄、义会、开创义市、建立文会,创办学校、竞选国大代表、选拔校长镇长保长、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元宵活动、打更防盗等等事宜,一般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开大宗祠时,总管事端坐于正堂,族人旁听于堂前两侧,违者罚跪于堂前。大宗祠裁决之案,县衙一般不再更改。由于这样,非应姓邻村也间有乘开大宗祠之便,委托应氏大宗祠裁决事端。宋明而后,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应仕濂独建县学,应尚道家设私塾,应屏山创建善林书院。至清代,又有应修创建西园书院,应孟义建造洞灵书院,应鼎和营建培风书院。由是文教兴隆,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登进士者有应典、应廷育、应炜、应振绪、应德完、应济川、应凤仪等7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以后,培英小学经费全由应氏大宗祠包揽。凡是应姓,学杂费全免。
应氏大宗祠管事会的族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逐步解体,其儒礼遗风直至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转由人民政府主持兴办。
为访祖探幽研究应氏,芝英六村应昌金用6年时间,跑遍了全国各地80多个应姓古村,据他统计,这80多个应姓古村共有近20多万应氏后裔。
应昌金现年67岁,一直忙忙碌碌挣钱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后,先是组装电风扇,上世纪80年代又创办度盘秤厂,是永康最早从事度盘秤生产厂家之一。老应向家人提出退休后,把厂里的事务全部交给两个儿子,自己购买了照相机、电脑,在儿子、儿媳们的辅导下学会了使用,并在家里设立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资料贮藏室,专心致志研究中华应氏渊源。老应说,他们一班人马正在编著《中华应氏世系》,已基本弄清应姓人氏的来龙去脉。市内有45个应姓古村落,共3万多应姓人口,其中最大的应姓村是芝英,有8300多人。他还说,他已查明胡公(胡则)是应姓人氏的外孙,他的父母分别是岩后、可投应村人,胡则的母亲应氏曾被册封为应氏太君。
民间关于芝英太祖的传说很多,也很有趣。
传说一:芝英初祖是一位小盐商,靠担盐为生。一日,他挑盐路过芝英,又饿又累且见天色已晚,露宿田畈。第二天早上感觉体力恢复了许多,再看看周边有肥沃良田,又有青山绿水、风景秀美,于是在此住下发家致富。
传说二:芝英太祖是朝廷大官,因为宫内动乱被追杀而往南方逃匿,后在芝英落脚,繁衍后代。
应昌金等人经多方考证,得出结论:应詹属汝南郡应氏第46代孙,距今1670余年。詹公,字思远,生晋太康已西年三月廿五,寿79,先后与三位夫人生了四个儿子。他义勇立功,晋元帝间被授以武功大夫。之后,应詹的子孙后代聚族而居,并不断往外迁徙。如第55代时,智玑迁往可投应村;第64代的缓公迁到宁海梅林。老应说,他跑了80多个应姓古村,每到一处都细读他们的宗谱,除江西九应村外,几乎都有太祖从浙江芝英直接或间接迁入的字句。他还在几个没有修谱的应姓古村,向年长者了解村史。据他统计,这80多个村共有近20万应姓人士,看来都是同宗同族,同是应詹的后裔。
俗话说,芝英驮(大)祠堂多,的确,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芝英原有81处宗祠(现存40多处)、30处古民居。芝英并不仅有轰鸣的机器、高耸的厂房,在工业繁华的背后,还深藏着重脊高檐的深宅大院,芝英的祠堂等遗存之多,为国内罕见。古老的芝英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应姓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其中的迁徙变化,又演绎出多少人间故事呢?
芝英应氏是古应国的主要人脉
在古应国墓地发现之前,人们对古应国知之甚少。直到通过考古发掘古应国墓地出土的应国青铜器,专家们研究了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才逐渐对它有所了解。
“古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认为,它的范围大致在沙河以北至汝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
3000多年以来,古老的应国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与时代的变迁早已消失,但有史书记载,应氏部落的第46代孙应詹、应滔两兄弟渡江往南迁徙,应詹安家于婺州大田(即芝英),应滔安家于江西。
新中国成立前,传说有12件应国文物传世,但流落在世界各地。考古专家对古应国地域发现的三四百座古墓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挖掘,出土数千件文物。其中就有应国贵族墓数十座,还有一部分稍晚一些的楚国贵族墓,这证实了应国为楚国所灭的史实。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古应国消失之后,几经辗转,流落江南的芝英应姓,是古应国的一支主要人脉。
应詹是中国应氏南宗
读者欲了解古应国消失之谜,可登陆央视网站“走遍中国”《寻找神秘的古应国》(2009年2月7日)。关键词:鹰形玉器,鹰形代表什么?“鹰”与“应”之间有何联系?
史书记载,芝英始祖应詹,世居汝南,西晋末随元帝渡江,安于婺,明洪武后,大田更名芝英。根据《龙溪冠阳应氏宗谱》“詹公后裔布衍初探”,我市官田(芝英)是南宗应氏的发祥地,如山东省齐院始祖应勤、湖北省楚院始祖应和、江苏省吴院始祖应瑾、福建省福州始祖应让公裔孙智颖公、上海市松江始祖等,都是从官田(芝英)析居而始。
8月,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曾播出《失落的古应国》的专题报道,探究了古应国的消失之谜。而后河南平顶山市古应国墓考古组组长、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来芝英对应氏后裔进行了考察。王博士翻阅了芝英古村族谱后,证实芝英应氏是古应国的后裔。他还说,他已经研究古应国墓10年整。芝英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宗祠民居如此之多,且都姓应,如此古镇全国十分罕见。
前年6月,应昌金在江西省跑了半个月,找到了从芝英迁徙至此的3万多应氏后裔。江西有个九应村,其宗谱记载:太祖应滔与浙江芝英的应詹是叔伯哥弟,这个村现有人口五六千人。他在九应村查看了宗谱,又与几位年长者座谈,都未发现有外迁记载。
在其他应姓古村,老应收集了他们的村谱,发现他们与芝英应氏祖宗有血脉联系,证实芝英是江南一带应姓的发源地。他还说,他收集的许多资料都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的有关教授得到证实。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峡阳应氏。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6.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7.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历史名人】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启霖:蜜岩应氏,本系河南省汝南县南顿名门望族,唐长庆年间有一位叫应彪的先人来明州(宁波)任刺史,其子孙遂在鄞州区安家落户,并于八百多年前迁至蜜岩定居。几百年来,应氏代有才人出,最著名的当推“亨得利”钟表的创始人之一应启霖。
在村中,我们找到了钟表眼镜名店“亨得利”传人应善棠。眼前这位老“亨得利”,竟是应启霖的堂弟。
84岁高龄的应老,面色红润,戴一副考究的无框眼镜。无论是容颜气质,还是言谈举止,都隐隐显示老人曾经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老人告诉我们,他从15岁开始,便背井离乡,成为“亨得利”沈阳店的一员。
从老人的诉说中,我们得知“亨得利”先前开在宁波时命名为“二妙春”,由村人应启霖、章水长沙潭村(此村造皎口水库时已淹)的庄鸿皋、舟山的王光祖三人一起创办。1915年左右,生意兴隆的“二妙春”在杭州设立分店,始取名为“亨得利”。接着,应、王、庄三人向上海发展,并在上海奠定了“亨得利”成为钟表眼镜名店的基础。随后,声名鹊起的“亨得利”向其他繁华都市进军,西南至昆明、成都,西北至西安,东南至厦门,东北至哈尔滨,最多时全国有64家“亨得利”,光沈阳就有3家连锁店。不过,在“亨得利”创办十来年后,年仅48岁的应启霖在上海英年早逝,“亨得利”遂由其子应美康接手。受应启霖的影响,蜜岩村先后有50多人走出山村,从事钟表行业,其中少数人在“亨得利”羽翼丰满后,另立门户。应老介绍后,领着我们来到应启霖的故居,并在故居前拍照留念。
蜜岩村依山傍水,山林资源丰富,历史上,村人以种桑养蚕为生。至近代,贝母兴起,蚕桑业逐渐衰落,如今已经消失。今天的蜜岩人以贝母、茶叶为主要农业收入,不少村人则走出山村,或工或商。蜜岩入正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着小康之路迈进。
上一篇
开封有哪些高中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