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 表现形式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22:00:55
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回师的教答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扩展资料:
隐性课程的特点:隐蔽性和影响的间接性和长期性,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和深远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是潜在的,载体是分散的,内容是实践的,效果是持久的。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可追溯到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作为教育学名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其定义: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潜在课程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