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襄城县斌英中学学校历史

襄城县斌英中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教育使命,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始于1895年基督教传至河南安阳之时,加拿大基督教牧师古约翰、季理斐在安阳北关铸钟街购地,先后建立教堂、贤英中学、医院、宿舍等建筑,其中贤英中学即为斌英中学的前身。基督教传教士借鉴先来中国的天主教会及其他基督新教派别的经验,注重教育与医疗辅助传教,形成了传教生活中的“三条腿”,即教会、教育和医疗,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教和扩大教会的影响。最初的贤英中学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以传教和扩大教会的影响为主要任务。

1915年,豫北教会将设在安阳的贤英教会学校改名为“斌英高初两级小学校”,学制七年,学校除开设《圣经》课外,还开设了历史、地理、音乐、体操等课程。明义士,不仅有神学学士学位,还有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知识面相对较宽,被确定为学校校长。明义士一直负责教会学校工作,直至1927年因军阀混战离开安阳。三年后,1930年秋,明义士再次回到安阳,受河南大会委托,负责恢复在战乱中停办的斌英中学。

1931年暑假,明义士与教会有关人士在自己家中商谈恢复斌英中学事宜,并达成一致意见:学校命名为“安阳斌英初级中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教会的捐助,校舍向教会租赁。在明义士等人的努力下,停办了六年之久的斌英中学复校并开始招生。1932年秋,校长明义士应齐鲁大学之邀,离开安阳到齐鲁大学任教。

1937年日寇入侵,安阳沦陷,校长邵品金带领教师及学生流亡,曾先后与长葛、临颍、襄城等县的基督教会联系,寻找战时避难所并继续办学。他们来到襄城后,基督教会同意从房舍、场地上予以支持。由于当时的教会南院(襄城县人民医院旧址住院部西边),有一幢旧式两层18间的楼房,适合作教室,又有三、四亩大的院子做操场,地理位置上依山傍水,是极佳的办学育人场所。此外,斌英中学继续办学事宜得到了当时的商会会长苗俊峰的支持和赞助,苗先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从商界募集了一部分资金用作维持教师生活和办学经费。就这样,斌英中学落脚到了襄城,并且成立了由县内各有关方面人士组成的斌英中学董事会,苗俊峰任董事长。经过几个月的积极筹备,于1937年秋,首届两个班开班,斌英中学就此深深植根于襄城沃土,开枝散叶!

襄城私立斌英中学是我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开设的课程与全省所有全日制中学相同。主要课程的担任以邵品金、马耀武、陈际昌、张品青为主,这四位被誉为斌英中学“四大金刚”。后来随着班级的增多,学校开始聘请老师到校任课。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和纪律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升留级制度更为严格,凡主要课程两门以上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任何人不得例外。从1937年学校开办至1944年襄城沦陷,除头两年外,学校基本上保持三个阶段,五、六个班的规模,学生总数近300人。日本投降后,学校又整顿开学并扩大了校舍范围。

襄城私立斌英中学自1937年开办到1947年襄城解放时解散,历时十年,学校纪律严格,教学质量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中间有将军、教授、作家、企业家等,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赢得了人们的称颂。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斌英中学在坚韧中几经沉浮。而今,1994年9月6日,为感谢老校友对城关一中建设、发展给予的捐助和关注,在部分校友的倡议下,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教育局、城关镇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关一中基础上恢复斌英中学。复名后的学校位于襄城县中心路西段北侧,占地4200㎡,建筑面积3100㎡,是全县唯一一所走读式公办学校。学校秉承并融合了老斌英中学及城关一中的先进教育理念,严谨治学态度,严格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