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和其观点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且素有文官治国的传统,在如何重人、育人、选人、用人与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总结、批判、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做好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古代的重人思想 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流的诸子百家,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表达出了丰富的尊重、关怀、爱惜人的思想。 古代的重人思想是通过对人与自然物的比较,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而不断完善的。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孔子对天命、鬼神等超自然物的怀疑态度及对人的尊重心理上。孔子认为人不同于自然物,人具有某些共同社会特性,即“性相近也”。 二、古代的育人思想 人才重要,但不能自然产生,而需要培养教育。我国古代的育人思想主要反映在对育人的意义、对象、目的与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上。 我国古代学者均习惯于以人性论作为出发点来探讨育人的意义,尽管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但对教育是完善人性、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三、古代的选人思想 人才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注意招贤纳士、延揽人才。选人思想主要体现在选人的标准、吸引人的条件与选人的方法等方面。 选人标准历来是人事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古代许多学者非常强调人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如管仲提出,君主选用人才一定要审查三个问题:“一曰德不当其禄,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这三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让品德高尚的人处低位,就是人才浪费,让品德低下的人处于高位,更是一种错误;无功者受禄,有功者就得不到激励;无才之辈身居高位,有才能者就会被埋没。汉代王符对德薄能鲜者身居高位的危害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说明一个人的品德与职务不相称,或其能力与职务不适应,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