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人格维度

艾森克在实验心理学领域继承了前辈的工作,通过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他认为,人格特质的研究有时会含糊不清,只有研究人格维度才能清晰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

艾森克指出,人格维度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每个人在该尺度上占有特定位置,表示其具有维度所代表的特质程度。19世纪已有心理学家尝试描绘人格图解,将其分为两个直角维度。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提出了从情绪性强到情绪性弱、从可变性到不变性的两个维度。

艾森克进一步提出五个维度,包括外-内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激进主义,其中外-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被视为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奥地利精神病学家O.格罗斯最早研究外-内倾概念,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则将此概念引入人格研究。

艾森克的外-内倾概念与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相关联。高外倾性的人兴奋过程慢、强度弱、持续时间短,而抑制过程快、强度强、维持时间长。相反,高内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快、强度强、持续时间长,抑制过程慢、强度弱、维持时间短。艾森克的研究表明,外倾性的人在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时,工作效果会提高;内倾性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相对较低。

艾森克将情绪性、自强度、焦虑等特质归类为神经质维度。他认为神经质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神经质不稳定的人容易激动,情绪性稳定的人反应缓慢且轻微,易于恢复平静。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代表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

艾森克将外-内倾和神经质作为人格的两个维度,绘制了人格结构图。这种图解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不仅显示了人格的四种类型(稳定外倾型、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外倾型和不稳定内倾型),还允许根据个体特质预测其所属的人格类型或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

基于外-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艾森克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一种自陈量表,包含成人(90个项目)和少年(81个项目)两种形式。该问卷包括四个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和L-谎造或自身隐蔽(效度量表)。由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EPQ能够验证人格维度的理论,并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印证。

扩展资料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